新锐·郭春玲
二级演员,师从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湖北评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湖北省“新人新作”金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
从“家学”到“科班”
郭春玲与曲艺结缘始于“家学”,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师,却对曲艺有着狂热而真挚的喜爱。于是“女承父志”,带着父亲的曲艺之梦踏上征程,郭春玲在曲艺之路上慢慢展现出过人的禀赋。十五岁时,她如愿考入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为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北方评书。
1995年,郭春玲考入武汉说唱团。除了北方评书以外,她在团里还演小品、说相声、演贺岁剧,也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湖北评书。武汉说唱团是湖北地方曲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湖北评书是团内三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因工作需要,2015年,学北方评书出身的郭春玲,担起了传承湖北评书的重任。
表演相声《离不离》剧照
湖北评书:从市井中长出的艺术
真正开始学习湖北评书后,郭春玲才发觉,自己事先“冇识到吓”(武汉方言,大意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难度”)。她不是武汉本地人,而曲艺表演对语言熟练度的要求又相当高。她并未自幼浸润于此地的方言之中,只能处处留心,努力学习。“要到市井中去,听听老百姓们平时是如何形容各种事物的。”郭春玲平时常坐公交车出行,在老武汉的公交线路上,去听地地道道的武汉话,学习包含各式各样情绪的生动表达。
地方曲艺又不仅仅是口音转换的问题,更凝聚着本土的文化精魂。湖北评书的气口、语速、节奏、逻辑重音,与北方评书有很大区别。相较顿挫分明的北方评书,湖北评书别有一种娓娓道来、余韵悠长的故事感;它所表现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精神气质,比如武汉人那种热心快肠的“江湖气”。在郭春玲看来,“一人演出千军万马”的评书艺术,不仅是根据人物性格调整声线,更要透过话语和表情、经历和背景,把握鲜活立体的人物,带着那种“劲”演出。这一切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
湖北评书作为国家级非遗,绝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流动着的。郭春玲笑言老师何祚欢先生对自己的期许:“你不像我就对了!”一方面,她要继承既有的表演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自身的演艺经历与艺术理解,也为她的评书注入个性:“我打小学的那些东西肯定是抹不掉的,我现在是把北方与南方评书结合在一起,也结合自己其他演出经验,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我自己的优势。”而作为湖北评书传承史上少有的女性艺人,如何驾驭湖北评书中的诙谐幽默,如何结合自身条件讲一种“女性的书”,也需要她不断摸索创新。
“学说书并不容易,”郭春玲慨叹,“但我会努力去做,少留遗憾,也希望把师父教给我们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用曲艺讲当代的“好故事”
民间曲艺存在于活生生的当代人事、市井见闻之中。郭春玲心目中的湖北评书,不能仅仅重复既成的经典。“说书是用平常的语言把大道理讲给人们听,它可以讲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故事。”她近期排演的湖北评书《碧水巾帼》,就聚焦于一位采砂执法一线的女性工作者,讲保护长江,讲工作智慧,讲辛劳与理想......将有价值的人事物转化成具有观赏性的曲艺节目,以自身为纽带传达给观众,在郭春玲看来,这正是专业曲艺演员的职责所在。
与此同时,当代曲艺也需要在娱乐性与社会意义之间寻找平衡。“大家来看我们表演,不是来听大道理的。”相较于当下流行的“短频快”的娱乐方式,评书则是一种“慢”的艺术,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能够把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吸引到我这里来。”看似委婉纡徐的湖北评书,是要艺人在内里使劲的。在时代的飞速变迁之中,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重要的是拿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新时代的湖北评书依然在路上。
“说尽人情方是书”,此言道出了评书艺术的深味。要传承的既是别有韵味的曲艺形式,更有其中的文化精神,需要生命与生活的厚度。郭春玲特别服膺何祚欢先生说书时的渊雅从容:“何老师在台上的那种学者气度,不是能模仿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在努力将生命体验融入表演之中:“在我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再看作品,才更能体会到画面感和人物感。”
传承与发扬:用乡音讲人情
郭春玲希望湖北评书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在武汉说唱团繁忙的演出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想方设法开辟更多新窗口,推动湖北评书的普及传习。她协助华中里小学开办了湖北评书兴趣班,教孩子们说湖北评书。在授课过程中,郭春玲惊讶地发现,许多本地孩子已经不会说武汉话。丢弃乡音意味着斩断与本乡本土的血脉联系,抛弃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宝库。“我们要更重视地方语言,应该让孩子们充分接触本地的文化和语言特色,那是一个人的根本。”
郭春玲在华中里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从艺近三十年,郭春玲依然享受每次表演之后的喜悦:“舞台上没有搭档,没有配乐,说评书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需要你自己托举自己。但完成演出走下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我一个人就演活了所有人!”评书不容易,但值得。郭春玲也期盼着能有更多人来感受湖北评书的艺术魅力。
“学说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想学习湖北评书,都可以来找我们。”郭春玲呼吁更多高年级的大孩子、大学生乃至成年人,加入传习的队伍。带着更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阅历,他们可以为湖北评书注入宝贵的生命力,也能在传习中感知曲艺之美,获得观看世界的新视角。曲艺从来不是末流小技,它的深刻巧妙之处值得细细体味。郭春玲相信在这个时代,湖北评书依然能够感动人心,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艺术简历
郭春玲,国家二级演员,武汉说唱团支委委员、副总经理、董事。师从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湖北评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湖北省“新人新作”金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暨新人新作展演表演一等奖等。参演了大型方言喜剧《杠上开花》《一枪拍案惊奇》《海底捞月》《非诚勿扰》《鬼子进了城》《杠上开花PLUS》、小剧场话剧《归途》、红色曲艺剧《三教街四十一号》等。
代表作:湖北评书《寸草留香》《美人店里蝴蝶梦》《人生第几层》等。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19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吴唯臻
新锐·郭春玲
二级演员,师从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湖北评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湖北省“新人新作”金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
从“家学”到“科班”
郭春玲与曲艺结缘始于“家学”,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师,却对曲艺有着狂热而真挚的喜爱。于是“女承父志”,带着父亲的曲艺之梦踏上征程,郭春玲在曲艺之路上慢慢展现出过人的禀赋。十五岁时,她如愿考入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为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北方评书。
1995年,郭春玲考入武汉说唱团。除了北方评书以外,她在团里还演小品、说相声、演贺岁剧,也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湖北评书。武汉说唱团是湖北地方曲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湖北评书是团内三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因工作需要,2015年,学北方评书出身的郭春玲,担起了传承湖北评书的重任。
表演相声《离不离》剧照
湖北评书:从市井中长出的艺术
真正开始学习湖北评书后,郭春玲才发觉,自己事先“冇识到吓”(武汉方言,大意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难度”)。她不是武汉本地人,而曲艺表演对语言熟练度的要求又相当高。她并未自幼浸润于此地的方言之中,只能处处留心,努力学习。“要到市井中去,听听老百姓们平时是如何形容各种事物的。”郭春玲平时常坐公交车出行,在老武汉的公交线路上,去听地地道道的武汉话,学习包含各式各样情绪的生动表达。
地方曲艺又不仅仅是口音转换的问题,更凝聚着本土的文化精魂。湖北评书的气口、语速、节奏、逻辑重音,与北方评书有很大区别。相较顿挫分明的北方评书,湖北评书别有一种娓娓道来、余韵悠长的故事感;它所表现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精神气质,比如武汉人那种热心快肠的“江湖气”。在郭春玲看来,“一人演出千军万马”的评书艺术,不仅是根据人物性格调整声线,更要透过话语和表情、经历和背景,把握鲜活立体的人物,带着那种“劲”演出。这一切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
湖北评书作为国家级非遗,绝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流动着的。郭春玲笑言老师何祚欢先生对自己的期许:“你不像我就对了!”一方面,她要继承既有的表演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自身的演艺经历与艺术理解,也为她的评书注入个性:“我打小学的那些东西肯定是抹不掉的,我现在是把北方与南方评书结合在一起,也结合自己其他演出经验,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我自己的优势。”而作为湖北评书传承史上少有的女性艺人,如何驾驭湖北评书中的诙谐幽默,如何结合自身条件讲一种“女性的书”,也需要她不断摸索创新。
“学说书并不容易,”郭春玲慨叹,“但我会努力去做,少留遗憾,也希望把师父教给我们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用曲艺讲当代的“好故事”
民间曲艺存在于活生生的当代人事、市井见闻之中。郭春玲心目中的湖北评书,不能仅仅重复既成的经典。“说书是用平常的语言把大道理讲给人们听,它可以讲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故事。”她近期排演的湖北评书《碧水巾帼》,就聚焦于一位采砂执法一线的女性工作者,讲保护长江,讲工作智慧,讲辛劳与理想......将有价值的人事物转化成具有观赏性的曲艺节目,以自身为纽带传达给观众,在郭春玲看来,这正是专业曲艺演员的职责所在。
与此同时,当代曲艺也需要在娱乐性与社会意义之间寻找平衡。“大家来看我们表演,不是来听大道理的。”相较于当下流行的“短频快”的娱乐方式,评书则是一种“慢”的艺术,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能够把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吸引到我这里来。”看似委婉纡徐的湖北评书,是要艺人在内里使劲的。在时代的飞速变迁之中,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重要的是拿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新时代的湖北评书依然在路上。
“说尽人情方是书”,此言道出了评书艺术的深味。要传承的既是别有韵味的曲艺形式,更有其中的文化精神,需要生命与生活的厚度。郭春玲特别服膺何祚欢先生说书时的渊雅从容:“何老师在台上的那种学者气度,不是能模仿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在努力将生命体验融入表演之中:“在我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再看作品,才更能体会到画面感和人物感。”
传承与发扬:用乡音讲人情
郭春玲希望湖北评书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在武汉说唱团繁忙的演出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想方设法开辟更多新窗口,推动湖北评书的普及传习。她协助华中里小学开办了湖北评书兴趣班,教孩子们说湖北评书。在授课过程中,郭春玲惊讶地发现,许多本地孩子已经不会说武汉话。丢弃乡音意味着斩断与本乡本土的血脉联系,抛弃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宝库。“我们要更重视地方语言,应该让孩子们充分接触本地的文化和语言特色,那是一个人的根本。”
郭春玲在华中里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从艺近三十年,郭春玲依然享受每次表演之后的喜悦:“舞台上没有搭档,没有配乐,说评书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需要你自己托举自己。但完成演出走下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我一个人就演活了所有人!”评书不容易,但值得。郭春玲也期盼着能有更多人来感受湖北评书的艺术魅力。
“学说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想学习湖北评书,都可以来找我们。”郭春玲呼吁更多高年级的大孩子、大学生乃至成年人,加入传习的队伍。带着更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阅历,他们可以为湖北评书注入宝贵的生命力,也能在传习中感知曲艺之美,获得观看世界的新视角。曲艺从来不是末流小技,它的深刻巧妙之处值得细细体味。郭春玲相信在这个时代,湖北评书依然能够感动人心,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艺术简历
郭春玲,国家二级演员,武汉说唱团支委委员、副总经理、董事。师从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湖北评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湖北省“新人新作”金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暨新人新作展演表演一等奖等。参演了大型方言喜剧《杠上开花》《一枪拍案惊奇》《海底捞月》《非诚勿扰》《鬼子进了城》《杠上开花PLUS》、小剧场话剧《归途》、红色曲艺剧《三教街四十一号》等。
代表作:湖北评书《寸草留香》《美人店里蝴蝶梦》《人生第几层》等。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