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爆火的现象级作品,“三味真火”已经烧到了国际市场,以前总说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这部中国制造的动画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攀登文艺高峰的一个起点。作品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二者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新生:从神话故事到现代寓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突破经典底本局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优秀影片。哪吒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也经常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要旧瓶装新酒讲出新意,实属不易。导演对经典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重构,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那个反抗父权、剔骨还父的悲情英雄,也不再是《哪吒闹海》中勇于反抗剥削、铲奸除恶的民间英雄,而是一个被贴上“魔童”标签、渴望被认可的叛逆少年。不再是一个中国文化中的父与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而是一个自我与宿命抗争的人生蜕变成长故事。这种改编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现代性,使其更容易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以传统神话人物哪吒为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画面、叙事和角色中。比如很多非遗项目在影片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片头曲和插曲中自然空灵的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统民间乐器唢呐与神话故事的奇幻交织,结界兽,天元鼎、七色宝莲等都来自中国传统器物的造型影响。
影片还在人物塑造上融入了现代心理学的元素,将哪吒的叛逆、敖丙的隐忍、李靖的严厉与慈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哪吒的成长历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亲情与友情的故事,充满了现代寓言色彩。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探讨了偏见与包容的主题;通过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展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这些主题的设定,使得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神话改编,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现代寓言。这些现代化的解读,符合当下审美趣味。在叙事结构上,影片打破了传统神话的线性叙事,采用了多线索并行的方式,将哪吒的成长、敖丙的复仇、李靖的抉择、申公豹的艰辛等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和立体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现代科技赋能影视艺术:技术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完美融合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加持,影片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度,无论是哪吒的火焰特效、敖丙的水系法术,还是太乙真人的仙术,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影片中的动作场面设计流畅,打斗场景充满张力,尤其是哪吒与敖丙的最终对决,堪称视觉奇观。导演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动画电影创作时,没有陷入技术主义、算法思维误区而忽略文化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有效表达,场景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精髓:陈塘关的市井气息、龙宫的恢宏壮丽、天宫的缥缈仙境,每一处场景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影片的色彩运用也极具东方特色,哪吒的红色、敖丙的蓝色、太乙真人的金色,不仅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也暗含了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影片在特效制作上并非一味追求炫技,而是将特效与叙事紧密结合。例如,哪吒的火焰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他内心情感的象征;敖丙的水系法术不仅展现了龙族的力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特效与叙事的结合,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具深度。
三、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中国动画的崛起之路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文化意义。影片通过对中国传统神话的现代化改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哪吒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中的反抗精神,又融入了现代少年的叛逆与成长,成为了极具东方美学风格的文化符号。影片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具备全球视野,中国动画电影完全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影片中的东方美学、中国元素,不仅不会成为文化隔阂,反而会是吸引国际观众的特色元素。
影片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可以彰显出新的美学风尚,更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出海传播。这部影片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不仅为中国动画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未来,随着更多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中国电影必将迎来一座座新的艺术高峰。
(作者系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3-14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王琴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爆火的现象级作品,“三味真火”已经烧到了国际市场,以前总说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这部中国制造的动画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攀登文艺高峰的一个起点。作品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二者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新生:从神话故事到现代寓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突破经典底本局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优秀影片。哪吒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也经常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要旧瓶装新酒讲出新意,实属不易。导演对经典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重构,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那个反抗父权、剔骨还父的悲情英雄,也不再是《哪吒闹海》中勇于反抗剥削、铲奸除恶的民间英雄,而是一个被贴上“魔童”标签、渴望被认可的叛逆少年。不再是一个中国文化中的父与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而是一个自我与宿命抗争的人生蜕变成长故事。这种改编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现代性,使其更容易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以传统神话人物哪吒为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画面、叙事和角色中。比如很多非遗项目在影片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片头曲和插曲中自然空灵的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统民间乐器唢呐与神话故事的奇幻交织,结界兽,天元鼎、七色宝莲等都来自中国传统器物的造型影响。
影片还在人物塑造上融入了现代心理学的元素,将哪吒的叛逆、敖丙的隐忍、李靖的严厉与慈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哪吒的成长历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亲情与友情的故事,充满了现代寓言色彩。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探讨了偏见与包容的主题;通过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展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这些主题的设定,使得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神话改编,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现代寓言。这些现代化的解读,符合当下审美趣味。在叙事结构上,影片打破了传统神话的线性叙事,采用了多线索并行的方式,将哪吒的成长、敖丙的复仇、李靖的抉择、申公豹的艰辛等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和立体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现代科技赋能影视艺术:技术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完美融合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加持,影片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度,无论是哪吒的火焰特效、敖丙的水系法术,还是太乙真人的仙术,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影片中的动作场面设计流畅,打斗场景充满张力,尤其是哪吒与敖丙的最终对决,堪称视觉奇观。导演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动画电影创作时,没有陷入技术主义、算法思维误区而忽略文化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有效表达,场景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精髓:陈塘关的市井气息、龙宫的恢宏壮丽、天宫的缥缈仙境,每一处场景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影片的色彩运用也极具东方特色,哪吒的红色、敖丙的蓝色、太乙真人的金色,不仅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也暗含了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影片在特效制作上并非一味追求炫技,而是将特效与叙事紧密结合。例如,哪吒的火焰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他内心情感的象征;敖丙的水系法术不仅展现了龙族的力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特效与叙事的结合,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具深度。
三、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中国动画的崛起之路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文化意义。影片通过对中国传统神话的现代化改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哪吒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中的反抗精神,又融入了现代少年的叛逆与成长,成为了极具东方美学风格的文化符号。影片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具备全球视野,中国动画电影完全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影片中的东方美学、中国元素,不仅不会成为文化隔阂,反而会是吸引国际观众的特色元素。
影片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可以彰显出新的美学风尚,更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出海传播。这部影片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不仅为中国动画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未来,随着更多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中国电影必将迎来一座座新的艺术高峰。
(作者系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