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彭茹娜:以“真诚”为笔,绘艺术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4-11 来源: 文学艺术院 作者: 朱 鸽 [关闭窗口]

名家·彭茹娜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学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大学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

抽象艺术的真诚使者

彭茹娜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旅一路稳扎稳打、踏实耕耘。本科和硕士阶段专注于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学习与实践,博士期间则转向设计理论的探索。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逐渐成为彭茹娜的求索核心。

在绘画创作方面,彭茹娜一直对抽象绘画情有独钟,抽象绘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形式的局限,更直接、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彭茹娜将“真诚”视作自己的创作理念。她相信,真诚的艺术作品,哪怕技巧上显得稚嫩或生涩,也能够触动人心。

彭茹娜在美国举办个展

彭茹娜在求学期间曾两次受邀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段跨文化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对不同艺术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并在美国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

彭茹娜受邀出席盖恩斯维尔市市长主持的市政厅会议并介绍个展作品

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彭茹娜意识到,在美国抽象艺术更能获得认同和喜爱,也深刻领悟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国外,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思想观点,要想获得关注和认同,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格局,同时也要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充满了神秘与特别的魅力,坚持民族特色是艺术家独特个性的体现,它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表达更能够激发外国观众对作品的兴趣与接受度。

个展作品之一|Another Day|版画-50×86cm

个展作品之二

在彭茹娜看来,抽象绘画艺术在国内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主义绘画因其直观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长期以来占据着主流地位。而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要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首先需要做的是普及教育,帮助公众理解抽象艺术的本质和魅力。

个展作品之三

在学院里教授抽象绘画时,彭茹娜注意到,学生们通常习惯于写实主义的训练,对于绘制静物或风景画得心应手。但当他们尝试抽象绘画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即使是专业的学生,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也常常有限,更不用说普通大众对抽象绘画难以理解,甚至“看不懂”。

彭茹娜认为,真诚可以作为评价抽象艺术作品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件作品能够真正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或者因其美感而受到欣赏,那么这件作品就具有了真诚的力量。

文化交流活动中,介绍中国艺术

未来要提升公众对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关键在于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彭茹娜希望能通过教育和展览,逐步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理解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如何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深入了解抽象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者

在艺术探索道路上,彭茹娜深受张仃先生的影响。张仃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通才,他的艺术实践涵盖了绘画、设计、书法等多个方向。这种广泛的艺术探索和开阔的视野,激发了彭茹娜对艺术广泛性和包容性的思考。

彭茹娜著《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

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实践,彭茹娜坚信,在艺术的道路上,广泛的涉猎和多元化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信念促使她成为一个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跨界的“杂家”。

比如,在美术学和设计学领域的深入学习,使她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她会用设计的思维来思考绘画创作,在艺术设计中又喜欢用绘画的方式或审美来进行设计的表达。另外,电影艺术作为彭茹娜的兴趣爱好,也成为了她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她认为,美术、设计、电影等虽然属于艺术领域不同的分支,但它们在文化、社会影响和美学表达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介绍中国艺术,推动文化交流

此外,彭茹娜在2018至2024年连续五年参与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蓝皮书撰写工作。在承担这次撰写任务时,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因为涉及到的数据量极为庞大,仅两个年度内(2021至2022年度)发表的论文就超过了15万余篇,而且还因为报告覆盖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等八个学科领域。此外,报告还包含了跨年度和跨地区的比较分析,分析报告仅数据分析图就制作了近50个。这样的工作量和复杂度,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细心和专业精神,彭茹娜直面挑战的同时,也在多元化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交流的推进者

彭茹娜不仅在学术和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认为艺术与设计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影响公众的审美观念、改善生活环境以及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艺术与设计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在她看来,“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彭茹娜带领巴西、阿根廷孔院学生参观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展

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彭茹娜希望他们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学术视野。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潮流或现有的学术框架,时刻保持对世界变化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要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未来,彭茹娜希望能够做一些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利用她在湖北大学成立的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流与合作,致力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彭茹娜艺术简历

博士,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学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础课部主任,湖北大学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

· 2018-2024连续五年参与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蓝皮书撰写工作,独撰湖北艺术学科发展报告;

· 专著《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学术出版基金”;

· 论文《浅析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的本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全文转载,获武汉市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奖;

· 《自我探究与“观察者”的身份建构:奥托·迪克斯自画像研究(1912-1926)》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CSSCI);

· 《重生的传奇:亚历山大·佩恩影片中小人物的大格局》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CSSCI);

· 《“点石成金的男人”:詹姆斯·邦德身体的触觉地理》发表于《世界电影》(CSSCI);英文论文ISTP全文收录。

主要入展作品

· 连环画《坝漆轶事》入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和第十四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24);

· 粉画《江城十月》入展第六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2024);

· 粉画《故乡》、《湖影》入展“山花烂漫——湖北青年女艺术家邀请展”(2023);

· 纸本水性材料绘画《故乡系列三联幅》、《春月夜》入展“春•彩——武汉女性艺术家作品展”(2023);

· 版画《麦田》入展湖北高校第九届美术与设计大展(2022);

· 水彩《激荡》入展“安康•聚——湖北水彩画作品展” 线上展(2022);

· 版画《印象》、《沙湖印象》入展“沙湖琴韵——美术作品展”(2022);

· 粉画《迎春》入展“水色•聚——湖北水彩画作品展”线上展(2021);

· 水彩《江陵印象》入展“荆江之春 红色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荆州市美术作品展暨第七届湖北美术节”(2021);

· 版画《志愿者》入选同心战“疫”——2020湖北省美术界抗击疫情美术作品展(2020);

· 版画《智慧之光》入选第六届湖北美术节(2019);版画《故乡》入选湖北高校第八届美术与设计大展(2019);

· 个展“Impressions of Florida”,美国佛罗里达州展出(2015);

· 纤维艺术《Country Life》入选第十届Art al Vent国际纤维艺术展,在西班牙展出(2014);

· 版画《回家》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甲组二等奖(2009);

· 版画《鸣沙》入选第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09);

· 版画《夏之花》获湖北省高校第三届美术大展优秀奖(2008);

· 粉画《风景2——蒲公英》入选第五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2006);

· 版画《鱼 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01)。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彭茹娜:以“真诚”为笔,绘艺术篇章

发表时间:2025-04-11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朱 鸽

名家·彭茹娜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学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大学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

抽象艺术的真诚使者

彭茹娜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旅一路稳扎稳打、踏实耕耘。本科和硕士阶段专注于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学习与实践,博士期间则转向设计理论的探索。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逐渐成为彭茹娜的求索核心。

在绘画创作方面,彭茹娜一直对抽象绘画情有独钟,抽象绘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形式的局限,更直接、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彭茹娜将“真诚”视作自己的创作理念。她相信,真诚的艺术作品,哪怕技巧上显得稚嫩或生涩,也能够触动人心。

彭茹娜在美国举办个展

彭茹娜在求学期间曾两次受邀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段跨文化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对不同艺术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并在美国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

彭茹娜受邀出席盖恩斯维尔市市长主持的市政厅会议并介绍个展作品

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彭茹娜意识到,在美国抽象艺术更能获得认同和喜爱,也深刻领悟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国外,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思想观点,要想获得关注和认同,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格局,同时也要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充满了神秘与特别的魅力,坚持民族特色是艺术家独特个性的体现,它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表达更能够激发外国观众对作品的兴趣与接受度。

个展作品之一|Another Day|版画-50×86cm

个展作品之二

在彭茹娜看来,抽象绘画艺术在国内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主义绘画因其直观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长期以来占据着主流地位。而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要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首先需要做的是普及教育,帮助公众理解抽象艺术的本质和魅力。

个展作品之三

在学院里教授抽象绘画时,彭茹娜注意到,学生们通常习惯于写实主义的训练,对于绘制静物或风景画得心应手。但当他们尝试抽象绘画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即使是专业的学生,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也常常有限,更不用说普通大众对抽象绘画难以理解,甚至“看不懂”。

彭茹娜认为,真诚可以作为评价抽象艺术作品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件作品能够真正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或者因其美感而受到欣赏,那么这件作品就具有了真诚的力量。

文化交流活动中,介绍中国艺术

未来要提升公众对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关键在于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彭茹娜希望能通过教育和展览,逐步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理解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如何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深入了解抽象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者

在艺术探索道路上,彭茹娜深受张仃先生的影响。张仃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通才,他的艺术实践涵盖了绘画、设计、书法等多个方向。这种广泛的艺术探索和开阔的视野,激发了彭茹娜对艺术广泛性和包容性的思考。

彭茹娜著《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

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实践,彭茹娜坚信,在艺术的道路上,广泛的涉猎和多元化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信念促使她成为一个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跨界的“杂家”。

比如,在美术学和设计学领域的深入学习,使她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她会用设计的思维来思考绘画创作,在艺术设计中又喜欢用绘画的方式或审美来进行设计的表达。另外,电影艺术作为彭茹娜的兴趣爱好,也成为了她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她认为,美术、设计、电影等虽然属于艺术领域不同的分支,但它们在文化、社会影响和美学表达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介绍中国艺术,推动文化交流

此外,彭茹娜在2018至2024年连续五年参与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蓝皮书撰写工作。在承担这次撰写任务时,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因为涉及到的数据量极为庞大,仅两个年度内(2021至2022年度)发表的论文就超过了15万余篇,而且还因为报告覆盖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等八个学科领域。此外,报告还包含了跨年度和跨地区的比较分析,分析报告仅数据分析图就制作了近50个。这样的工作量和复杂度,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细心和专业精神,彭茹娜直面挑战的同时,也在多元化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交流的推进者

彭茹娜不仅在学术和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认为艺术与设计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影响公众的审美观念、改善生活环境以及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艺术与设计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在她看来,“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彭茹娜带领巴西、阿根廷孔院学生参观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展

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彭茹娜希望他们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学术视野。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潮流或现有的学术框架,时刻保持对世界变化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要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未来,彭茹娜希望能够做一些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利用她在湖北大学成立的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流与合作,致力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彭茹娜艺术简历

博士,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学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础课部主任,湖北大学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

· 2018-2024连续五年参与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蓝皮书撰写工作,独撰湖北艺术学科发展报告;

· 专著《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学术出版基金”;

· 论文《浅析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的本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全文转载,获武汉市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奖;

· 《自我探究与“观察者”的身份建构:奥托·迪克斯自画像研究(1912-1926)》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CSSCI);

· 《重生的传奇:亚历山大·佩恩影片中小人物的大格局》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CSSCI);

· 《“点石成金的男人”:詹姆斯·邦德身体的触觉地理》发表于《世界电影》(CSSCI);英文论文ISTP全文收录。

主要入展作品

· 连环画《坝漆轶事》入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和第十四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24);

· 粉画《江城十月》入展第六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2024);

· 粉画《故乡》、《湖影》入展“山花烂漫——湖北青年女艺术家邀请展”(2023);

· 纸本水性材料绘画《故乡系列三联幅》、《春月夜》入展“春•彩——武汉女性艺术家作品展”(2023);

· 版画《麦田》入展湖北高校第九届美术与设计大展(2022);

· 水彩《激荡》入展“安康•聚——湖北水彩画作品展” 线上展(2022);

· 版画《印象》、《沙湖印象》入展“沙湖琴韵——美术作品展”(2022);

· 粉画《迎春》入展“水色•聚——湖北水彩画作品展”线上展(2021);

· 水彩《江陵印象》入展“荆江之春 红色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荆州市美术作品展暨第七届湖北美术节”(2021);

· 版画《志愿者》入选同心战“疫”——2020湖北省美术界抗击疫情美术作品展(2020);

· 版画《智慧之光》入选第六届湖北美术节(2019);版画《故乡》入选湖北高校第八届美术与设计大展(2019);

· 个展“Impressions of Florida”,美国佛罗里达州展出(2015);

· 纤维艺术《Country Life》入选第十届Art al Vent国际纤维艺术展,在西班牙展出(2014);

· 版画《回家》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甲组二等奖(2009);

· 版画《鸣沙》入选第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09);

· 版画《夏之花》获湖北省高校第三届美术大展优秀奖(2008);

· 粉画《风景2——蒲公英》入选第五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2006);

· 版画《鱼 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2001)。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