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陈欢:浠水杂技的坚守者与艺术传承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 2025-05-17 来源: 湖北文艺 作者: 文/朱鸽 [关闭窗口]


文艺家·陈欢

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现任浠水县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兼教练。

从艰苦磨砺到国际蜕变

1992年9月,浠水县杂技团从全县选拔的100名小学员中遴选出30人,陈欢是其中一员。彼时中国杂技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替的转型期。训练场地设施简陋,每日从清晨6点持续至晚间8点的高强度训练中,师徒制传承方式贯穿始终——老师通过亲身示范传授柔韧性、力量、平衡及翻腾等核心技能。陈欢作为专攻翻腾类项目的演员,在严苛的基础训练中不仅锤炼出超群的肢体控制力,更在老师的着重培养下锻造了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为他日后从容应对高空表演的压力奠定了关键基础。

1993年学员时期杂技训练

1995年陈欢随团赴广东惠东庄园集训,当时正值酷暑,露天的羽毛球场成为临时的训练场,全体师生挤在统铺宿舍中对抗湿热环境。彼时被选定主攻《狮子舞》的他,在2米高梅花桩上练习“翻蛮子”时意外失手,右手骨折的剧痛未消,他便以绷带固定伤臂,用左手配合双脚坚持完成桩上平衡训练,甚至通过观察默记掌握动作技巧。他带伤坚守训练场的身姿,诠释了杂技艺术"以血肉铸就极致"的精神追求,赢得全团敬意。

1997年训练照片

两年后,陈欢成为了正式演员,随团辗转国内外多地演出。1999年泰国首演让他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当时国内杂技仍以技术难度为核心,而国外观众已开始注重舞美编排的整体性。这种跨文化碰撞促使团队开启创新探索,通过引进现代化声光电技术、革新服装道具设计,将传统杂技技巧与现代表演美学相融合。以"老技巧新编排"为核心理念,团队对经典节目进行现代化改编,既保留了高难度技艺的震撼力,又通过音乐叙事与视觉包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成功实现了传统杂技的创造性转化。

2002年泰国巡演《地圈》节目

以融合与创新驱动杂技发展

陈欢在创作作品时,注重平衡传统杂技技巧与现代舞台美学。传统杂技涵盖柔术、蹬技、走钢丝等历史悠久且技艺传承的部分,而现代舞台美学涉及灯光、音效、多媒体、编舞、服装设计等元素。他通过将两者相结合创新杂技表演的形式,更注重整体视觉效果和观众感官体验。在艺术表现和技术难度提升上,有独特的训练方法和创意构思,还通过具体作品分享了编创思路、技术难点及艺术表达的创新点。

如《双人吊子》节目融合了舞蹈、戏剧等元素,通过道具设计和音乐配合,将高空杂技与故事情节自然结合。演员在8米空中完成360度抛接等高难度动作,展现鸟儿挣脱牢笼的执着与飞翔渴望。表演中既有危机时刻守护同伴的感人片段,又通过动作与音乐的起伏变化,传递出追求自由、永不言弃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挣脱束缚、彼此扶持的精神共鸣。该节目在2023年3月18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中荣获优秀奖(最高奖),还赴俄罗斯参加首届莫斯科尼库林国际马戏艺术节,从15个国家的3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银奖。

浠水杂技团以“全国平均年龄最小”著称,陈欢主导的“定向培养30名年轻演员”计划有着独特训练机制,鉴于杂技演员成长阶段需在身体素质、技巧、柔韧性训练中面临反复枯燥练习及挫折失落,每一步都在挑战极限,他在日常课时中穿插舞蹈、音乐等课程,让演员身心得到放松调整,为培养全方位杂技演员打基础。

如今各类艺术表演形式竞争激烈,陈欢认为杂技艺术在文化市场中可通过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创造独特表演风格,如融入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在保留传统杂技技巧基础上尝试新表演形式和内容,或将杂技与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视觉效果,以此突出自身特色,保持竞争力并拓展受众群体,吸引年轻观众。

浠水杂技的非遗活态传承

浠水杂技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后,作为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陈欢认为,通过“文旅融合”实现活态传承的战略规划可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构建场景化演艺空间,可以通过景区驻场演艺、“文化地标+杂技展演”打卡模式、全域旅游动线设计等方式,将杂技艺术融入旅游产业;二是科技赋能创新表达,既实现传统杂技的现代转化,又深度激活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杂技演员与历史文化的跨时空表达。最终形成以非遗技艺为纽带,文旅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陈欢身兼湖北省杂协理事、浠水杂协主席等多重身份,他认为当前中国县级杂技团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随着娱乐产业多样化,传统演出市场遭受冲击,观众对传统表演形式关注度降低。同时,杂技演员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年轻一代兴趣缺乏,许多演员因收入和未来考量选择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与青黄不接。

2018年执教照片

在未来创作和表演中,陈欢期望从多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一是坚定扎根人民群众,持续开展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营造 “杂技之乡” 氛围,形成 “杂技文化消费” 习惯。二是守正创新传承非遗,创作精品杂技节目,打造精品参赛节目,如《双人倒立》《扛杆》,参加国际杂技艺术节提升知名度。三是用心培育杂技幼苗,筑牢杂技发展根基,联合县理工中专开办杂技与魔术专业班,培养青少年兴趣,传承非遗文化。四是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助力杂技事业发展,打造 “暑期杂技演出专场”“庆新春杂技专场” 等品牌活动,设计生产杂技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旅行项目,延长产业链。五是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县各级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杂技进企业、高校、各县市区巡演,承办地域性杂技赛事,并将 “浠水杂技” 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同时加强新媒体账号运维,扩大品牌影响力。

2023年在俄罗斯参加比赛

从梅花桩上的带伤苦练到国际舞台的声光盛宴,陈欢用三十年时光诠释了一名杂技人的“破”与“立”。他相信,杂技艺术不仅能在国内持续繁荣,扎根人民群众,更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以其独特魅力征服全球观众。

陈欢简历

中共党员,副高级职称。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现任浠水县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兼教练。

曾获荣誉:创作《云天精灵——柔术》节目荣获第13届“红锣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一等奖;创作执教《炫少年——地圈》节目获第六届湖北杂技菊花奖全省杂技展演“铜奖”;主演魔术《疯狂的道具师》节目获第七届南方六省青年魔术新秀展演舞台组二等奖;创作执教《一片羽毛——双人吊子》节目获全国第十一届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优秀节目奖、首届俄罗斯尼库林国际马戏节“银奖”。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陈欢:浠水杂技的坚守者与艺术传承的践行者

发表时间:2025-05-17 来源:湖北文艺 作者:文/朱鸽


文艺家·陈欢

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现任浠水县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兼教练。

从艰苦磨砺到国际蜕变

1992年9月,浠水县杂技团从全县选拔的100名小学员中遴选出30人,陈欢是其中一员。彼时中国杂技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替的转型期。训练场地设施简陋,每日从清晨6点持续至晚间8点的高强度训练中,师徒制传承方式贯穿始终——老师通过亲身示范传授柔韧性、力量、平衡及翻腾等核心技能。陈欢作为专攻翻腾类项目的演员,在严苛的基础训练中不仅锤炼出超群的肢体控制力,更在老师的着重培养下锻造了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为他日后从容应对高空表演的压力奠定了关键基础。

1993年学员时期杂技训练

1995年陈欢随团赴广东惠东庄园集训,当时正值酷暑,露天的羽毛球场成为临时的训练场,全体师生挤在统铺宿舍中对抗湿热环境。彼时被选定主攻《狮子舞》的他,在2米高梅花桩上练习“翻蛮子”时意外失手,右手骨折的剧痛未消,他便以绷带固定伤臂,用左手配合双脚坚持完成桩上平衡训练,甚至通过观察默记掌握动作技巧。他带伤坚守训练场的身姿,诠释了杂技艺术"以血肉铸就极致"的精神追求,赢得全团敬意。

1997年训练照片

两年后,陈欢成为了正式演员,随团辗转国内外多地演出。1999年泰国首演让他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当时国内杂技仍以技术难度为核心,而国外观众已开始注重舞美编排的整体性。这种跨文化碰撞促使团队开启创新探索,通过引进现代化声光电技术、革新服装道具设计,将传统杂技技巧与现代表演美学相融合。以"老技巧新编排"为核心理念,团队对经典节目进行现代化改编,既保留了高难度技艺的震撼力,又通过音乐叙事与视觉包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成功实现了传统杂技的创造性转化。

2002年泰国巡演《地圈》节目

以融合与创新驱动杂技发展

陈欢在创作作品时,注重平衡传统杂技技巧与现代舞台美学。传统杂技涵盖柔术、蹬技、走钢丝等历史悠久且技艺传承的部分,而现代舞台美学涉及灯光、音效、多媒体、编舞、服装设计等元素。他通过将两者相结合创新杂技表演的形式,更注重整体视觉效果和观众感官体验。在艺术表现和技术难度提升上,有独特的训练方法和创意构思,还通过具体作品分享了编创思路、技术难点及艺术表达的创新点。

如《双人吊子》节目融合了舞蹈、戏剧等元素,通过道具设计和音乐配合,将高空杂技与故事情节自然结合。演员在8米空中完成360度抛接等高难度动作,展现鸟儿挣脱牢笼的执着与飞翔渴望。表演中既有危机时刻守护同伴的感人片段,又通过动作与音乐的起伏变化,传递出追求自由、永不言弃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挣脱束缚、彼此扶持的精神共鸣。该节目在2023年3月18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中荣获优秀奖(最高奖),还赴俄罗斯参加首届莫斯科尼库林国际马戏艺术节,从15个国家的3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银奖。

浠水杂技团以“全国平均年龄最小”著称,陈欢主导的“定向培养30名年轻演员”计划有着独特训练机制,鉴于杂技演员成长阶段需在身体素质、技巧、柔韧性训练中面临反复枯燥练习及挫折失落,每一步都在挑战极限,他在日常课时中穿插舞蹈、音乐等课程,让演员身心得到放松调整,为培养全方位杂技演员打基础。

如今各类艺术表演形式竞争激烈,陈欢认为杂技艺术在文化市场中可通过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创造独特表演风格,如融入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在保留传统杂技技巧基础上尝试新表演形式和内容,或将杂技与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视觉效果,以此突出自身特色,保持竞争力并拓展受众群体,吸引年轻观众。

浠水杂技的非遗活态传承

浠水杂技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后,作为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陈欢认为,通过“文旅融合”实现活态传承的战略规划可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构建场景化演艺空间,可以通过景区驻场演艺、“文化地标+杂技展演”打卡模式、全域旅游动线设计等方式,将杂技艺术融入旅游产业;二是科技赋能创新表达,既实现传统杂技的现代转化,又深度激活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杂技演员与历史文化的跨时空表达。最终形成以非遗技艺为纽带,文旅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陈欢身兼湖北省杂协理事、浠水杂协主席等多重身份,他认为当前中国县级杂技团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随着娱乐产业多样化,传统演出市场遭受冲击,观众对传统表演形式关注度降低。同时,杂技演员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年轻一代兴趣缺乏,许多演员因收入和未来考量选择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与青黄不接。

2018年执教照片

在未来创作和表演中,陈欢期望从多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一是坚定扎根人民群众,持续开展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营造 “杂技之乡” 氛围,形成 “杂技文化消费” 习惯。二是守正创新传承非遗,创作精品杂技节目,打造精品参赛节目,如《双人倒立》《扛杆》,参加国际杂技艺术节提升知名度。三是用心培育杂技幼苗,筑牢杂技发展根基,联合县理工中专开办杂技与魔术专业班,培养青少年兴趣,传承非遗文化。四是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助力杂技事业发展,打造 “暑期杂技演出专场”“庆新春杂技专场” 等品牌活动,设计生产杂技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旅行项目,延长产业链。五是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县各级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杂技进企业、高校、各县市区巡演,承办地域性杂技赛事,并将 “浠水杂技” 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同时加强新媒体账号运维,扩大品牌影响力。

2023年在俄罗斯参加比赛

从梅花桩上的带伤苦练到国际舞台的声光盛宴,陈欢用三十年时光诠释了一名杂技人的“破”与“立”。他相信,杂技艺术不仅能在国内持续繁荣,扎根人民群众,更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以其独特魅力征服全球观众。

陈欢简历

中共党员,副高级职称。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浠水县杂技家协会主席。现任浠水县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兼教练。

曾获荣誉:创作《云天精灵——柔术》节目荣获第13届“红锣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一等奖;创作执教《炫少年——地圈》节目获第六届湖北杂技菊花奖全省杂技展演“铜奖”;主演魔术《疯狂的道具师》节目获第七届南方六省青年魔术新秀展演舞台组二等奖;创作执教《一片羽毛——双人吊子》节目获全国第十一届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优秀节目奖、首届俄罗斯尼库林国际马戏节“银奖”。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