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朱波:让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热爱

发布时间: 2025-06-23 来源: 湖北文艺公众号 作者: 文/习若斐 [关闭窗口]

图片

文艺家·朱波

音乐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从演奏者到文化解读者的觉醒

朱波的音乐之路始于父亲的吉他启蒙,耳濡目染下,从幼年便开始学习钢琴,黑白琴键上流淌的音乐构筑出他对音乐的最初认知。而中学期间与同学组建电声乐队、担任乐队键盘手的经历,让朱波的音乐理解从单纯的演奏逐渐转向即兴创作,这段经历成为他从 “演奏者” 向 “创作者” 转型的关键。大学期间,在恩师董焰教授的建议下,他将专业方向从钢琴转为作曲,开启了对音乐结构与表达的深度探索。

图片

2019年,朱波赴韩国启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同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差异让他对 “音乐何为” 有了更立体的认知。“韩国课堂强调‘跨学科交流’,注重实践产出,探讨如何让作品与市场、科技和产业接轨;而国内的音乐学习更注重系统性训练,同时强调对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的梳理,这种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结构的严谨把控,并让学生在音乐史、民间音乐中触摸到传统的温度。” 这种 “国际视野” 与 “中国根脉” 的碰撞,在他心中埋下了 “用现代语汇诠释传统文化” 的种子。

在民间音乐与艺术表达之间搭建文化桥梁

江汉平原的民间音乐,是朱波学术研究与创作的 “富矿”。但实际上,这位来自甘肃白银的音乐家,从小听的是西北民歌高昂的旋律,耳濡目染的是西北辽阔的天际。面对着荆楚大地、江汉平原一带的婉转和波浪形旋律线条特征,朱波也曾在创作之初产生过困惑。

从西北的豪迈到荆楚的婉转,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美学在他心中碰撞,如何跨越地域文化的隔阂,成为他踏上创作之路的首要课题。

“因此,在作曲的学习当中,定期采风是必不可少的。”朱波这样谈到。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走遍江汉平原、常德、湘西等地,相较于简单地搜集素材,朱波认为,采风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到田间地头去捕捉地域文化的灵魂,用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下鲜活的民间艺术。“记得在湖南常德采访一位花鼓戏传承人时,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却在演奏演唱本土音乐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他全身发出的光亮。” 那一刻朱波似乎发现并明白,这些旋律不仅是声音,更是一代代传承人源于生活的打磨。

图片

作品排练现场

田野调查中的鲜活体验,不仅让朱波触摸到民间音乐的温度,更促使他将实践观察升华为学术思考。他将这些田野素材转化为学术成果,主持《文化传承视域下江汉平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荆楚音乐融入艺术通识教育的路径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荆楚音乐文化特色与发展现状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服装表演中的渗透》等论文,为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但成果的背后是更多难为人知的投入。音乐是一个听觉的艺术,因此,在采风过程中调研的文献书籍资料,常出现民间艺人演唱与历史资料记载不符、现代常用五线乐谱无法涵盖传统民间音乐音符等诸多情况,在创作时,更面临着传统民歌如何转化成乐队演奏的大型作品、短小的民歌如何扩充等二次创作难题。

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难题,朱波始终坚信,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 “活态转化”—— 既要守住根脉,也要赋予时代表达。在创作实践中,朱波始终践行 “传承与发展并行” 的理念。他的代表作《遇见·知音》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引,融入流行音乐唱法与戏曲唱腔,将 “高山流水” 的历史文化转化适应当代的听觉叙事;《西湖四时·望江南》,则提取明代文学家瞿宗吉的诗词艺术为框架,让地域文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引发共鸣,让年轻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图片

朱波为荆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文体展演创作情景歌舞《虾鲜稻香》

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难题,朱波始终坚信,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 “活态转化”—— 既要守住根脉,也要赋予时代表达。在创作实践中,朱波始终践行 “传承与发展并行” 的理念。他的代表作《遇见·知音》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引,融入流行音乐唱法与戏曲唱腔,将 “高山流水” 的历史文化转化适应当代的听觉叙事;《西湖四时·望江南》,则提取明代文学家瞿宗吉的诗词艺术为框架,让地域文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引发共鸣,让年轻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在长江大学艺术通识课堂上,朱波始终致力于荆楚文化基因融入通识教育。他主讲的通识课拒绝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将学生实地采风的马山民歌制作成微课作为课堂导入,并带领研究生团队创编江汉平原民歌,用镜头记录学生们的创编过程并转化为动态教学案例,让抽象的地域文化变得可感可知,使课堂成为连接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桥梁。图片

朱波带领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学子参演2023年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

尽管当今社会对于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批评声不断,甚至 “文科无用论”喧嚣尘上,但朱波始终坚定“教育并非简单的职业培训,而是注重塑造能思考、会感动的人”。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培养书斋中的分析者,抑或是技巧熟练的工匠,而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理解声音、创造意义的主体。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朱波格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推行“项目制学习”,通过每周课题研讨会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鼓励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打破自身壁垒——学生们通过通力合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他强调 “文化赋能”,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意,一定扎根于家乡的土壤。因此,他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挖掘课题,从民间文化的温度里收获艺术的力量。

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 “点燃火种”,不仅要教学生作曲技巧,更要让他们明白,音乐创作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土地与人民。

承担新时代文艺的新使命

谈及行业现状,朱波既有忧患,更有信心。面对“AI生成音乐”的出现,他强调:“音乐本质是时间流动中的艺术,更是以人为本的艺术,AI无法替代人——AI或许能精准计算音高节奏,却永远无法捕捉演奏者在不同时间弹奏出的每一段情绪。”在技术浪潮中,他始终保持着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鼓励学生善用 AI工具提升创作效率,将其视为解放人力的“数字助手”,又反复告诫:“文艺工作者不能被算法牵着走,而要成为算法的使用者,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朱波作曲《阳台》

基于这样的行业认知,朱波始终强调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核心素养构成——扎根人民的创作立场、多维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以及价值引领与社会担当。因为在他看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早已不再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的符号,而是要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剖析与创造性转化;通过作品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要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群体的精神共鸣;更要跳出固有范式,在科技赋能中,探索音乐新的可能,让艺术真正流动在时代的脉搏中。

从琴房到田野,从讲台到舞台,朱波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着 “连接” 二字 ,连接传统与现代,连接学术与实践,连接土地与人心。在江汉平原的文脉里,他是深耕细作的 “拓荒者”,在时代的浪潮中,他是清醒坚定的 “弄潮儿”。正如朱波常说的:“音乐,是时间流动中的艺术”。在传承中守望,在创新中前行,让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时代的思考。这,或许就是一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

朱波艺术简历

朱波,中共党员,音乐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主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项。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朱波:让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热爱

发表时间:2025-06-23 来源:湖北文艺公众号 作者:文/习若斐

图片

文艺家·朱波

音乐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从演奏者到文化解读者的觉醒

朱波的音乐之路始于父亲的吉他启蒙,耳濡目染下,从幼年便开始学习钢琴,黑白琴键上流淌的音乐构筑出他对音乐的最初认知。而中学期间与同学组建电声乐队、担任乐队键盘手的经历,让朱波的音乐理解从单纯的演奏逐渐转向即兴创作,这段经历成为他从 “演奏者” 向 “创作者” 转型的关键。大学期间,在恩师董焰教授的建议下,他将专业方向从钢琴转为作曲,开启了对音乐结构与表达的深度探索。

图片

2019年,朱波赴韩国启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同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差异让他对 “音乐何为” 有了更立体的认知。“韩国课堂强调‘跨学科交流’,注重实践产出,探讨如何让作品与市场、科技和产业接轨;而国内的音乐学习更注重系统性训练,同时强调对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的梳理,这种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结构的严谨把控,并让学生在音乐史、民间音乐中触摸到传统的温度。” 这种 “国际视野” 与 “中国根脉” 的碰撞,在他心中埋下了 “用现代语汇诠释传统文化” 的种子。

在民间音乐与艺术表达之间搭建文化桥梁

江汉平原的民间音乐,是朱波学术研究与创作的 “富矿”。但实际上,这位来自甘肃白银的音乐家,从小听的是西北民歌高昂的旋律,耳濡目染的是西北辽阔的天际。面对着荆楚大地、江汉平原一带的婉转和波浪形旋律线条特征,朱波也曾在创作之初产生过困惑。

从西北的豪迈到荆楚的婉转,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美学在他心中碰撞,如何跨越地域文化的隔阂,成为他踏上创作之路的首要课题。

“因此,在作曲的学习当中,定期采风是必不可少的。”朱波这样谈到。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走遍江汉平原、常德、湘西等地,相较于简单地搜集素材,朱波认为,采风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到田间地头去捕捉地域文化的灵魂,用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下鲜活的民间艺术。“记得在湖南常德采访一位花鼓戏传承人时,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却在演奏演唱本土音乐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他全身发出的光亮。” 那一刻朱波似乎发现并明白,这些旋律不仅是声音,更是一代代传承人源于生活的打磨。

图片

作品排练现场

田野调查中的鲜活体验,不仅让朱波触摸到民间音乐的温度,更促使他将实践观察升华为学术思考。他将这些田野素材转化为学术成果,主持《文化传承视域下江汉平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荆楚音乐融入艺术通识教育的路径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荆楚音乐文化特色与发展现状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服装表演中的渗透》等论文,为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但成果的背后是更多难为人知的投入。音乐是一个听觉的艺术,因此,在采风过程中调研的文献书籍资料,常出现民间艺人演唱与历史资料记载不符、现代常用五线乐谱无法涵盖传统民间音乐音符等诸多情况,在创作时,更面临着传统民歌如何转化成乐队演奏的大型作品、短小的民歌如何扩充等二次创作难题。

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难题,朱波始终坚信,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 “活态转化”—— 既要守住根脉,也要赋予时代表达。在创作实践中,朱波始终践行 “传承与发展并行” 的理念。他的代表作《遇见·知音》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引,融入流行音乐唱法与戏曲唱腔,将 “高山流水” 的历史文化转化适应当代的听觉叙事;《西湖四时·望江南》,则提取明代文学家瞿宗吉的诗词艺术为框架,让地域文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引发共鸣,让年轻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图片

朱波为荆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文体展演创作情景歌舞《虾鲜稻香》

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难题,朱波始终坚信,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 “活态转化”—— 既要守住根脉,也要赋予时代表达。在创作实践中,朱波始终践行 “传承与发展并行” 的理念。他的代表作《遇见·知音》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引,融入流行音乐唱法与戏曲唱腔,将 “高山流水” 的历史文化转化适应当代的听觉叙事;《西湖四时·望江南》,则提取明代文学家瞿宗吉的诗词艺术为框架,让地域文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引发共鸣,让年轻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在长江大学艺术通识课堂上,朱波始终致力于荆楚文化基因融入通识教育。他主讲的通识课拒绝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将学生实地采风的马山民歌制作成微课作为课堂导入,并带领研究生团队创编江汉平原民歌,用镜头记录学生们的创编过程并转化为动态教学案例,让抽象的地域文化变得可感可知,使课堂成为连接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桥梁。图片

朱波带领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学子参演2023年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

尽管当今社会对于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批评声不断,甚至 “文科无用论”喧嚣尘上,但朱波始终坚定“教育并非简单的职业培训,而是注重塑造能思考、会感动的人”。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培养书斋中的分析者,抑或是技巧熟练的工匠,而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理解声音、创造意义的主体。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朱波格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推行“项目制学习”,通过每周课题研讨会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鼓励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打破自身壁垒——学生们通过通力合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他强调 “文化赋能”,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意,一定扎根于家乡的土壤。因此,他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挖掘课题,从民间文化的温度里收获艺术的力量。

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 “点燃火种”,不仅要教学生作曲技巧,更要让他们明白,音乐创作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土地与人民。

承担新时代文艺的新使命

谈及行业现状,朱波既有忧患,更有信心。面对“AI生成音乐”的出现,他强调:“音乐本质是时间流动中的艺术,更是以人为本的艺术,AI无法替代人——AI或许能精准计算音高节奏,却永远无法捕捉演奏者在不同时间弹奏出的每一段情绪。”在技术浪潮中,他始终保持着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鼓励学生善用 AI工具提升创作效率,将其视为解放人力的“数字助手”,又反复告诫:“文艺工作者不能被算法牵着走,而要成为算法的使用者,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朱波作曲《阳台》

基于这样的行业认知,朱波始终强调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核心素养构成——扎根人民的创作立场、多维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以及价值引领与社会担当。因为在他看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早已不再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的符号,而是要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剖析与创造性转化;通过作品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要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群体的精神共鸣;更要跳出固有范式,在科技赋能中,探索音乐新的可能,让艺术真正流动在时代的脉搏中。

从琴房到田野,从讲台到舞台,朱波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着 “连接” 二字 ,连接传统与现代,连接学术与实践,连接土地与人心。在江汉平原的文脉里,他是深耕细作的 “拓荒者”,在时代的浪潮中,他是清醒坚定的 “弄潮儿”。正如朱波常说的:“音乐,是时间流动中的艺术”。在传承中守望,在创新中前行,让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时代的思考。这,或许就是一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

朱波艺术简历

朱波,中共党员,音乐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主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项。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