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十六载,相隔一万公里外的灵魂共振

发布时间: 2025-06-25 来源: 作者: 吴诗蓓 [关闭窗口]

编者按:2025年6月25日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16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者以文字缅怀他炙热的音乐人生。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Michael Joseph Jackson,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美国男歌手、唱片制作人、舞蹈家,被称为“流行乐之王”。代表作有:《Billie Jean》《Black or White》《Beat It》《Earth Song》《We Are The World》《Smooth Crimina》《Thriller》《dangerous》《You are not alone》《Man In The Mirror》。


曾经一段时间,长期有位男主角霸占我的朋友圈背景。一位朋友表示惊讶,现在竟还有年轻人记得他。我一边咽下杯子里的最后一口咖啡,一边俏皮地朝他抛了一个媚眼:开玩笑,这是我的终生偶像。

什么样的人担得起“偶像”这两个字的重量呢,他(她)要有叫得响的影响力,要有足够的陪伴时间积淀,要有无数次能拯救人于水火间的精神力量。我人生中这样的偶像便有一位,迈克尔·杰克逊。

时间回到2009年夏天。爸爸车里雷打不动的103.8频道,主持人小露的一条口播使我全身的血液倒流:美国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享年50岁。拧动广播频率旋钮的手指无法停止,消息铺天盖地,节目内容迅速从播报生平切换到众星缅怀,再无悬念。《Bille Jean》的前奏鼓点如一波一波浪涛,重锤我的心脏,我的思绪随窗缝隙的一片热风,飘到很多个难忘场景。

  第一次在CCTV15看到布加勒斯特演唱会的开场,仿佛一道横空的霹雳,打开我对流行乐的认知大门;我一字一句对照中英文抄写厚厚一本,只为不用翻译也能听懂他歌曲的含义;妈妈问想学哪种乐器,我毫不犹豫指向一套比我个头还高的架子鼓,小小的我似乎就有股将摇滚精神进行到底的架势,日夜听日夜练,最后在洪山礼堂以那首脍炙人口的《Beat it》完成了我的首次演出。 

  多么美好的回忆啊。那不是对“追星”一词的粗浅定义,那是为心中热爱,努力争取的勇敢和蓬勃,那是偶像的正面引领。在流行文化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无数巨星,但迈克尔·杰克逊是最特殊的一个。他超越表演本身的能量和魔力,挟风云雷电,掀起了我对流行音乐的一切向往与痴迷,以至于到今天,我谈起那段任性又灿烂的岁月,胸口依然会泛起层层波澜。 

  十多年过去,我并没有走上音乐的道路,甚至连艺术二字都没有挨边,为我赢得鲜花和掌声的那套架子鼓,和我曾经的梦想一样,不知在哪等着落灰。当年长发甩甩,自信满满踩着鼓点的少女也早已不知去向。生活给我安排了不少“专项礼包”。终于领略到,生活绝不只由动听的旋律铸就,回过头,我不再沉浸在那璀璨灯光下的音乐人生,我慢慢读懂光环背后无人问津的满身伤痕,和看似热烈的表达下,难言的巨大哀恸。 

  岁月流转,笼罩杰克逊多年的“娈童案”阴云,在舆论的强力澄清和事实的不断披露下,其清白已经得到更广泛的公众认知和媒体的背书。作为忠实粉丝,我从未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只是借此机会,我大量翻看他的旧闻,画质模糊的采访视频,重新认识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杰克逊。原来,光鲜的巨星承载着一生都无法治愈的童年,他钟爱深夜在自家的梦幻庄园里坐旋转木马,灵感来临,他会像个孩子,矫捷地爬到树上,任旋律自然流淌。那场震惊天下,也毁了他后半生幸福的猥亵指控,指控者正是他大发善心曾经拨款施救的一家人。娈童诉讼的十五周,他每天都会身着不同的服饰出现在狭小的审判厅里,聆听折磨他脆弱神经的一段段荒谬陈述。2009年的谢幕演唱会,是他因财务状况被迫签下的契约。距离正式演出前几天,他在一间被大量限制性药物包围的房间里,凄凉离世。 

  天才的人生注定不能平凡,成功的代价即深重的苦难。杰克逊曾经的坎坷,与多少人命运里的困厄如出一辙,考验着人类忍耐力的极限。但痛苦没有使他低头,无论非议如何将他中伤,他始终用微笑面对淫威,用宽容回应残暴。音乐是他手中的妙笔,谱写他对峙命运的决心。他让艺术超越娱乐,将音乐、舞蹈、影像、社会关怀熔铸一体,他引领的文化裂变,打通艺术与文明的任督二脉。他在《Earth Song》中为地球而悲鸣:“你可见过这垂危的土地?你可见过被践踏的海岸?”他也在《Heal the world》里描绘愿景:“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我们共同欢笑,我们同声哭泣。”他汇集天地万物之力,打磨出流行乐史上最极致的舞台掌控力,精确到毫秒的机械美学—月球漫步,反重力的45度倾斜成为20世纪最著名身体符号。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贫民窟的一名黑人男孩跃升为享誉全球的超级巨星,他让我发现机会永无止境,人有着无限可能。他在制作《Off the wall》(疯狂)后曾说:天赐的才华只能让你在世界上走这么远,我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是我相信自己能做到。并为接下来的《Thriller》(战栗)定下一亿张目标,在手机、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做到了。 

  一个机缘,我认识了迈克尔·杰克逊中国歌迷会负责人Keen,他为我带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杰克逊的几件珍贵物品将在香港太古广场一楼展览。没有任何犹豫,我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像平日独自面对无人应和的孤独一样,奔赴这趟只属于我的精神之旅。当儿时吟唱千万遍的“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在香港的某个角落唱响,当指尖隔着玻璃罩触到他贴身衣物的余温,从头到脚把我浇灌的暖流,让我在喧闹的人群里,都不得不震慑于这隐秘的缠绕与交汇。我记起,那些奇妙的音符组合,为我这具身体催生的激情跃动;记起多少次一阵一阵重复的颤栗,把我从破碎中拉回,牵起我的手,带我摸到释放的形状;记起自己怀揣信念,攥紧拳头,亲手砸烂命运给我的难堪,一次一次从深渊中突围的仰面哭泣。 

  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献祭的眼泪。正如长眠安息在洛杉矶一处森林草坪公园的他,一定也想不到,他的音乐和精神,曾于一万多公里外,带给一个小女生的人生如此深刻、久远的震动与回响。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十六载,相隔一万公里外的灵魂共振

发表时间:2025-06-25 来源: 作者:吴诗蓓

编者按:2025年6月25日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16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者以文字缅怀他炙热的音乐人生。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Michael Joseph Jackson,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美国男歌手、唱片制作人、舞蹈家,被称为“流行乐之王”。代表作有:《Billie Jean》《Black or White》《Beat It》《Earth Song》《We Are The World》《Smooth Crimina》《Thriller》《dangerous》《You are not alone》《Man In The Mirror》。


曾经一段时间,长期有位男主角霸占我的朋友圈背景。一位朋友表示惊讶,现在竟还有年轻人记得他。我一边咽下杯子里的最后一口咖啡,一边俏皮地朝他抛了一个媚眼:开玩笑,这是我的终生偶像。

什么样的人担得起“偶像”这两个字的重量呢,他(她)要有叫得响的影响力,要有足够的陪伴时间积淀,要有无数次能拯救人于水火间的精神力量。我人生中这样的偶像便有一位,迈克尔·杰克逊。

时间回到2009年夏天。爸爸车里雷打不动的103.8频道,主持人小露的一条口播使我全身的血液倒流:美国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享年50岁。拧动广播频率旋钮的手指无法停止,消息铺天盖地,节目内容迅速从播报生平切换到众星缅怀,再无悬念。《Bille Jean》的前奏鼓点如一波一波浪涛,重锤我的心脏,我的思绪随窗缝隙的一片热风,飘到很多个难忘场景。

  第一次在CCTV15看到布加勒斯特演唱会的开场,仿佛一道横空的霹雳,打开我对流行乐的认知大门;我一字一句对照中英文抄写厚厚一本,只为不用翻译也能听懂他歌曲的含义;妈妈问想学哪种乐器,我毫不犹豫指向一套比我个头还高的架子鼓,小小的我似乎就有股将摇滚精神进行到底的架势,日夜听日夜练,最后在洪山礼堂以那首脍炙人口的《Beat it》完成了我的首次演出。 

  多么美好的回忆啊。那不是对“追星”一词的粗浅定义,那是为心中热爱,努力争取的勇敢和蓬勃,那是偶像的正面引领。在流行文化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无数巨星,但迈克尔·杰克逊是最特殊的一个。他超越表演本身的能量和魔力,挟风云雷电,掀起了我对流行音乐的一切向往与痴迷,以至于到今天,我谈起那段任性又灿烂的岁月,胸口依然会泛起层层波澜。 

  十多年过去,我并没有走上音乐的道路,甚至连艺术二字都没有挨边,为我赢得鲜花和掌声的那套架子鼓,和我曾经的梦想一样,不知在哪等着落灰。当年长发甩甩,自信满满踩着鼓点的少女也早已不知去向。生活给我安排了不少“专项礼包”。终于领略到,生活绝不只由动听的旋律铸就,回过头,我不再沉浸在那璀璨灯光下的音乐人生,我慢慢读懂光环背后无人问津的满身伤痕,和看似热烈的表达下,难言的巨大哀恸。 

  岁月流转,笼罩杰克逊多年的“娈童案”阴云,在舆论的强力澄清和事实的不断披露下,其清白已经得到更广泛的公众认知和媒体的背书。作为忠实粉丝,我从未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只是借此机会,我大量翻看他的旧闻,画质模糊的采访视频,重新认识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杰克逊。原来,光鲜的巨星承载着一生都无法治愈的童年,他钟爱深夜在自家的梦幻庄园里坐旋转木马,灵感来临,他会像个孩子,矫捷地爬到树上,任旋律自然流淌。那场震惊天下,也毁了他后半生幸福的猥亵指控,指控者正是他大发善心曾经拨款施救的一家人。娈童诉讼的十五周,他每天都会身着不同的服饰出现在狭小的审判厅里,聆听折磨他脆弱神经的一段段荒谬陈述。2009年的谢幕演唱会,是他因财务状况被迫签下的契约。距离正式演出前几天,他在一间被大量限制性药物包围的房间里,凄凉离世。 

  天才的人生注定不能平凡,成功的代价即深重的苦难。杰克逊曾经的坎坷,与多少人命运里的困厄如出一辙,考验着人类忍耐力的极限。但痛苦没有使他低头,无论非议如何将他中伤,他始终用微笑面对淫威,用宽容回应残暴。音乐是他手中的妙笔,谱写他对峙命运的决心。他让艺术超越娱乐,将音乐、舞蹈、影像、社会关怀熔铸一体,他引领的文化裂变,打通艺术与文明的任督二脉。他在《Earth Song》中为地球而悲鸣:“你可见过这垂危的土地?你可见过被践踏的海岸?”他也在《Heal the world》里描绘愿景:“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我们共同欢笑,我们同声哭泣。”他汇集天地万物之力,打磨出流行乐史上最极致的舞台掌控力,精确到毫秒的机械美学—月球漫步,反重力的45度倾斜成为20世纪最著名身体符号。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贫民窟的一名黑人男孩跃升为享誉全球的超级巨星,他让我发现机会永无止境,人有着无限可能。他在制作《Off the wall》(疯狂)后曾说:天赐的才华只能让你在世界上走这么远,我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是我相信自己能做到。并为接下来的《Thriller》(战栗)定下一亿张目标,在手机、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做到了。 

  一个机缘,我认识了迈克尔·杰克逊中国歌迷会负责人Keen,他为我带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杰克逊的几件珍贵物品将在香港太古广场一楼展览。没有任何犹豫,我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像平日独自面对无人应和的孤独一样,奔赴这趟只属于我的精神之旅。当儿时吟唱千万遍的“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在香港的某个角落唱响,当指尖隔着玻璃罩触到他贴身衣物的余温,从头到脚把我浇灌的暖流,让我在喧闹的人群里,都不得不震慑于这隐秘的缠绕与交汇。我记起,那些奇妙的音符组合,为我这具身体催生的激情跃动;记起多少次一阵一阵重复的颤栗,把我从破碎中拉回,牵起我的手,带我摸到释放的形状;记起自己怀揣信念,攥紧拳头,亲手砸烂命运给我的难堪,一次一次从深渊中突围的仰面哭泣。 

  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献祭的眼泪。正如长眠安息在洛杉矶一处森林草坪公园的他,一定也想不到,他的音乐和精神,曾于一万多公里外,带给一个小女生的人生如此深刻、久远的震动与回响。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