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张轶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音协合唱艺委会副会长。
她是讲台上严谨的师者,亦是舞台上深情的歌者;她是深耕武汉音乐沃土的研究者,更是推动区域艺术发展的践行者——她就是致力于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交融的张轶教授。
从武汉音乐学院的本土积淀到美国访学的国际视野,她在中西文化中构建起“技术严谨性与艺术开放性”并重的教学体系。这位双栖学者用歌声传递温度、以研究激活历史旋律的当代生命力,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艺术世界,聆听音符背后的心灵叙事。
张轶指导学生
技以载道 传承为魂
张轶的音乐之路,始于武汉音乐学院,这片艺术沃土不仅为她筑牢声乐技巧的根基,更让她洞见音乐教育的精神真谛。导师们不仅教张轶如何歌唱,更教会她如何思考音乐、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逻辑。正因如此,张轶明白了原来每个颤动的音符,都是文明传承的鲜活印记,每段悠扬的旋律,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深情诉说。与此同时,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最终凝结成张轶“技以载道,传承为魂”的教育信念,成为她站在讲台之上的精神底色。
而美国访学的经历,则是她音乐理念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对个性化表达的大力倡导,让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音乐个体,都应拥有展现自我音乐理解与诠释的空间。批判性思维在西方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促使张轶开始思索怎样让中国声乐艺术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能够与世界音乐接轨。在对比中,她更加坚定了对中国音乐的自信,同时也拓宽了艺术视野,为她后续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如今,张轶将多年的经验与思考融入教学体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尤其注重技术严谨性与艺术开放性这两个关键维度。她深知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她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丰富的文化语境。在教授一首陕北民歌时,她会向学生介绍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等,让学生明白这首民歌是如何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从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
张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舞台与书斋的双向奔赴
舞台的聚光灯与书斋的孤灯,在常人眼中是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分野,却在张轶的生命中化作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她在“台上唱”与“案头写”的生活写照。
在张轶看来,舞台即课堂,“声乐教师的讲台,应该连着舞台的地平线。”身为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轶依托江汉大学的学术积淀,带领团队聚焦武汉音乐文化研究。在《武汉抗战音乐研究》课题中,他们深入挖掘抗战时期的音乐史料,从旧歌本、老人口述中抢救出80余首珍贵歌曲。团队不仅对这些音乐进行理论分析,还通过现代配器、声学修复,将其重新搬上舞台。这些曾经沉寂的旋律,如今通过高校课堂、社区演出、线上音频等形式,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张轶与董研峰演唱《大江之上》
在教育实践中,张轶构建了“舞台实践+学术研究”的双核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在歌剧表演中锤炼技艺,也要通过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深化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她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以武汉传统音乐为切入点,与世界对话,让中国音乐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彰显独特魅力。张轶以行动诠释着音乐教育者的使命,让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焕发活力。她说道,“我们通过研究让历史音乐‘活’起来,再通过舞台让它们‘响’起来,最终让这些音乐回归大众视野,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正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激活文化。”
谆谆教诲 孕育新苗
在推动区域音乐事业发展进程中,张轶同样不遗余力。作为武汉市音协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委员会副会长,她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她深知,一个繁荣的音乐事业,需要良好的平台、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对新人的大力扶持。因此,她一方面精心策划各类音乐活动,声乐比赛为音乐人才提供展示舞台;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打通“产学研”链路,推动高校研究成果落地应用,促成江汉大学与社会各界合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区音乐课程、音乐文旅产品等,让音乐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此外,她高度重视音乐人才梯队建设,为年轻音乐人配备资深导师,提供演出机会,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对于正在学习声乐的青年学生,张轶坦言,首先要厚植文化根基,广泛涉猎人文领域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艺术作品更具内涵;其次,要开拓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后,要坚守艺术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实现艺术的飞跃。
张轶带队参加中国音乐小金钟合唱比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艺术。回顾张轶的来时路,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独当一面引领区域音乐发展,每一步都镌刻着她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张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她将继续在音乐的经纬中,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交响乐章,让音乐之美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张轶陪同冼星海后人冼妮娜故地重游
张轶始终坚信,音乐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技艺的精妙,更在于点燃每一颗渴望艺术的心。音乐里藏着跨越时空的共鸣,蕴含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愿我们都能以歌为舟,在旋律的长河中触摸艺术本真;以声为桥,用饱含温度的歌声传递人性光芒,让音乐之美如潺潺清泉,永不干涸地滋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张轶艺术简历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音协合唱艺委会副会长、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获得武汉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武汉市第十二批学科带头人。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部,2020年《武汉抗战音乐研究》获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20年作品《等不到的雪》获国家艺术基金支助,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音乐专业课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结题,主持或参与省市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若干。
个人曾获“樱花杯”声乐比赛、湖北省“金编钟”声乐比赛、国际贝利尼声乐比赛奖项,并在中国、美国举办个人独唱专场音乐会。曾担任莫斯科音乐节国际比赛评委、金钟奖湖北比赛评委、教育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声乐)评委。历届琴台音乐节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赛事(声乐)评委。
代表作品:
1.独唱《中国梦,我为你喝彩》获第五届金编钟声乐创作二等奖;
2.独唱《逆行者之歌》获第四届武汉市“普法网红”宣传作品大奖;
3.独唱艺术歌曲《等不到的雪》2020年4月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剧目支持。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04 来源: 作者:文/孙媛媛
文艺家·张轶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音协合唱艺委会副会长。
她是讲台上严谨的师者,亦是舞台上深情的歌者;她是深耕武汉音乐沃土的研究者,更是推动区域艺术发展的践行者——她就是致力于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交融的张轶教授。
从武汉音乐学院的本土积淀到美国访学的国际视野,她在中西文化中构建起“技术严谨性与艺术开放性”并重的教学体系。这位双栖学者用歌声传递温度、以研究激活历史旋律的当代生命力,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艺术世界,聆听音符背后的心灵叙事。
张轶指导学生
技以载道 传承为魂
张轶的音乐之路,始于武汉音乐学院,这片艺术沃土不仅为她筑牢声乐技巧的根基,更让她洞见音乐教育的精神真谛。导师们不仅教张轶如何歌唱,更教会她如何思考音乐、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逻辑。正因如此,张轶明白了原来每个颤动的音符,都是文明传承的鲜活印记,每段悠扬的旋律,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深情诉说。与此同时,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最终凝结成张轶“技以载道,传承为魂”的教育信念,成为她站在讲台之上的精神底色。
而美国访学的经历,则是她音乐理念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对个性化表达的大力倡导,让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音乐个体,都应拥有展现自我音乐理解与诠释的空间。批判性思维在西方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促使张轶开始思索怎样让中国声乐艺术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能够与世界音乐接轨。在对比中,她更加坚定了对中国音乐的自信,同时也拓宽了艺术视野,为她后续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如今,张轶将多年的经验与思考融入教学体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尤其注重技术严谨性与艺术开放性这两个关键维度。她深知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她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丰富的文化语境。在教授一首陕北民歌时,她会向学生介绍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等,让学生明白这首民歌是如何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从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
张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舞台与书斋的双向奔赴
舞台的聚光灯与书斋的孤灯,在常人眼中是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分野,却在张轶的生命中化作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她在“台上唱”与“案头写”的生活写照。
在张轶看来,舞台即课堂,“声乐教师的讲台,应该连着舞台的地平线。”身为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轶依托江汉大学的学术积淀,带领团队聚焦武汉音乐文化研究。在《武汉抗战音乐研究》课题中,他们深入挖掘抗战时期的音乐史料,从旧歌本、老人口述中抢救出80余首珍贵歌曲。团队不仅对这些音乐进行理论分析,还通过现代配器、声学修复,将其重新搬上舞台。这些曾经沉寂的旋律,如今通过高校课堂、社区演出、线上音频等形式,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张轶与董研峰演唱《大江之上》
在教育实践中,张轶构建了“舞台实践+学术研究”的双核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在歌剧表演中锤炼技艺,也要通过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深化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她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以武汉传统音乐为切入点,与世界对话,让中国音乐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彰显独特魅力。张轶以行动诠释着音乐教育者的使命,让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焕发活力。她说道,“我们通过研究让历史音乐‘活’起来,再通过舞台让它们‘响’起来,最终让这些音乐回归大众视野,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正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激活文化。”
谆谆教诲 孕育新苗
在推动区域音乐事业发展进程中,张轶同样不遗余力。作为武汉市音协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委员会副会长,她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她深知,一个繁荣的音乐事业,需要良好的平台、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对新人的大力扶持。因此,她一方面精心策划各类音乐活动,声乐比赛为音乐人才提供展示舞台;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打通“产学研”链路,推动高校研究成果落地应用,促成江汉大学与社会各界合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区音乐课程、音乐文旅产品等,让音乐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此外,她高度重视音乐人才梯队建设,为年轻音乐人配备资深导师,提供演出机会,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对于正在学习声乐的青年学生,张轶坦言,首先要厚植文化根基,广泛涉猎人文领域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艺术作品更具内涵;其次,要开拓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后,要坚守艺术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实现艺术的飞跃。
张轶带队参加中国音乐小金钟合唱比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艺术。回顾张轶的来时路,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独当一面引领区域音乐发展,每一步都镌刻着她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张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她将继续在音乐的经纬中,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交响乐章,让音乐之美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张轶陪同冼星海后人冼妮娜故地重游
张轶始终坚信,音乐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技艺的精妙,更在于点燃每一颗渴望艺术的心。音乐里藏着跨越时空的共鸣,蕴含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愿我们都能以歌为舟,在旋律的长河中触摸艺术本真;以声为桥,用饱含温度的歌声传递人性光芒,让音乐之美如潺潺清泉,永不干涸地滋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张轶艺术简历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声乐歌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音协合唱艺委会副会长、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获得武汉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武汉市第十二批学科带头人。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部,2020年《武汉抗战音乐研究》获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20年作品《等不到的雪》获国家艺术基金支助,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音乐专业课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结题,主持或参与省市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若干。
个人曾获“樱花杯”声乐比赛、湖北省“金编钟”声乐比赛、国际贝利尼声乐比赛奖项,并在中国、美国举办个人独唱专场音乐会。曾担任莫斯科音乐节国际比赛评委、金钟奖湖北比赛评委、教育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声乐)评委。历届琴台音乐节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赛事(声乐)评委。
代表作品:
1.独唱《中国梦,我为你喝彩》获第五届金编钟声乐创作二等奖;
2.独唱《逆行者之歌》获第四届武汉市“普法网红”宣传作品大奖;
3.独唱艺术歌曲《等不到的雪》2020年4月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剧目支持。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