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丁力
全国青联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第四代传承人,湖北省青联委员,咸宁市政协常委、全新叶画艺术开创人,壹叶文化(湖北)负责人。先后荣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鄂有绝活”三等奖、“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学艺:遇见叶雕,接过火种
多年前的一场文化艺术盛会上,13岁的丁力邂逅了叶雕艺术。在他眼前,一片脆弱的叶子化作神奇画布,细密叶脉间,山川日月、花鸟虫鱼跃然而出,世间万象皆被凝固于方寸之间。那一刻,少年心中激起波澜:“这简直就是神迹!”稚嫩的瞳孔映着叶片上的万千世界,心跳也随着叶脉的纹路微微震颤。
展览散场后,丁力急切地寻找作品的创作者——河南省叶雕非遗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先生。当少年用灼热的目光诉说着对叶雕的着迷时,陈先生欣慰地笑了:“所有的学习都始于兴趣,若你真心热爱,可以指导一二。”
阴阳刻 观自在(2024年)
这简短的对话,悄然为少年埋下了传承非遗技艺的种子。然而,陈先生却没有立刻收丁力为徒,而是给他出了一道“考题”:找到一片适合用来创作的叶片载体。
凭借着对“叶雕”的悸动和一股子韧劲, 摩挲过无数叶脉,迎着光细细端详后,丁力终于完成了任务。后续的测试,他也一一闯过。最终,他郑重地拜在了时年68岁的陈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丁力深知这份机缘的珍贵。师父家族这门从清朝传承至今的技艺,却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连亲子侄都不太愿意接下这沉甸甸的担子。丁力的出现是缘分,亦是转机。
在湖北短暂受教后,丁力跟随师父北上。师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便郑重地将他引荐给好友,其中就有吴冠中先生乃至全国各地的艺坛前辈。在传艺的同时,师父还经常告诫丁力“永远走老路的话,就会把路走死,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创新”。因此,仅仅是传承还远远不够,还得创新。“叶雕”的种子,不仅要生根,更要破土,长出新的枝桠。
破土:荆棘路上,为叶子续命
当时的叶雕艺术面临着许多困境:表现形式较为古板单一、市场价值低迷不振、恶性竞争等都制约着叶雕的发展。但发展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行的。学遍了工笔的细腻、水彩的灵动、油画的厚重,又向古法蜡染讨来韧劲,向自然漂染借得通透,然后根据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结合,丁力心里那颗叫“创新”的种子,终于开始不安分地顶破硬壳。
意识到传统的“阴阳刻”(双面镂空)缺乏通透,一个念头便在他心里疯长:能不能只在叶子一面动刀,剔去叶肉,留下纵横的脉络当“筋骨”?于是,“叶画”的嫩芽,颤巍巍地冒了头。但单面的叶肉,叶片的处理仍不够通透纤薄,颜色的漂染,更面临着晕染模糊的困境——因此丁力在不断的求学摸索,不断寻到新的方法:叶片不透明,就不断尝试不同的化学药水进行软化;毛笔晕染就换针管笔,针管笔不行,换银针!再结合四川古法蜡染,在整个叶片上刷上一层薄蜡,封闭住整个脉络的流通性……失败像影子,紧紧咬着他的脚跟。但他攥着那股子从选叶时就带来的韧劲,硬是没松手。
阴阳刻 朝圣(2025年)
解决了叶子通透性的问题后,丁力又迎难而上,想攻克防腐保存的难题。传统的防腐技术,顶多使叶片留存几十年光阴,便免不了色衰形朽。传世成了悬在头顶几百年无人能解的咒。
2008年,丁力横下心,要实现叶片的永生。他将积蓄掏空,前前后后投入了三百多万,像投进了无底洞。呛人的化学药水,高腐蚀性的强酸,被灼烧蜕皮的手,上万次的试验,以及像冰冷的潮水般不断涌来的失败,一次次把他拍在崩溃的礁石上。质疑声嗡嗡作响,内心的熬煎更是蚀骨。
面对重重困难,丁力却坚定十足的表示,“想让叶雕作品成为一个传世佳作,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叶片的防腐问题,否则,它只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
采集回来的叶片,要进行冷泡、清洗、药水处理、防腐处理等一系列步骤
2019年,在第十一个年头,在那个又闷又潮高度密闭的实验小屋里,经过特殊药水浸泡的第五代叶片,静静挺过了整个实验过程的酷刑。而旁边的墙皮,早已霉斑遍布,烂泥般瘫软剥落。丁力激动地表示,“数百年来,叶片不易保存的这个难题,终于在我这一代人、在我手上彻底解决了。”
行走:背着叶上的山河,播撒星火
防腐的问题解决了,丁力心里那棵关于“叶画”的树,终于能挺直腰杆,思考如何枝繁叶茂,如何把绿荫投给更多人看了。
他用了整整四年光阴,把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点一点“种”进了三十片精心挑选的叶子里。近十二米的磅礴气韵,在叶脉的“筋骨”间流淌。他融入了自己的解读,让古老的青绿更加亮丽饱和,好照进现代人的眼睛。
2023年,他带着整套的千里江山系列作品,以及一叶禅意、大唐西域记等系列作品,开启了全国巡展。十几个城市,脚印叠着脚印。
展览之外,丁力还会开展一些体验课程,让孩子们用手去触摸一片普通树叶如何蜕变成脉络清晰的“画布”。当年展览前好奇的孩童,如今成了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而在新的展览上,丁力盼望着遇见如他当年一般对叶画感到新奇的孩童。所幸,他遇到过这样的“小苗子”,悄悄记下,不时浇点水,答疑解惑,像当年师父待他一样。
巡展更深的心事,是唤醒一种沉睡的认同。“叶雕,自西周起,就是老百姓日常通讯的文字载体,它的文化传承至今,但了解它的群体很少也很小。”丁力因早年国人的“走马观花”和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崇拜而痛心,却也欣喜地看见,现在人们开始低头重新发现脚下土地里埋着的珍宝,好好去品味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在国外办展时,那些西方观众的惊叹与仰视,也让他对自己脚下的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新枝:老树有梦,欲成琉璃森林
在传承发展“叶雕”的路上,丁力从未停歇脚步。他一边把传统技艺的根须小心埋进新时代的土壤,一边任由脑子里那些关于未来的“碎片”,肆意生长。
一次与天津美术馆馆长的闲谈,对方一句“想过用更大的叶子去表现吗?”,像颗小石子,在他心湖里荡开了一圈涟漪。选择什么样的大叶子呢?水状植物的叶子缺乏强硬的脉络,承受不住强酸强碱的化学处理。这难题像块顽石堵着,但正如丁力坦言,“我不会在一件事情中死磕,眼前的大石头堵住了路,那就先放着,从旁边绕过去。” 但融合创新的念头已悄然冒头。
丁力不再满足于单幅叶画规限在固定的框中,而构思着更大胆的“拼图”——装置艺术。一个构想逐渐抽枝展叶——找到一位好的琉璃师傅,合力“种”出一棵通体透明的树,再将自己的数十幅叶画,如同自然生长的叶片般,栽在琉璃枝桠间。“我不做过度的装裱,叶与树进行自然的镶嵌,那么整个视觉感就会特别的震撼!”
他知道这构想“烧钱又烧脑”,前路必是坎坷重重。但这正是让老树发新芽的活法——不是把传统技艺当菩萨供在神龛里,而是把它拆骨分筋,以最震撼、最新鲜的模样,重新栽进时代的沃土,吸足目光的雨露,再活一回,再绿一次。
丁力艺术简历
艺术经历: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技艺,广泛涉猎各类绘画领域。十多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第三代传人关门弟子,确定了自己专攻方向。为了当好传承者,提升艺术修养与水平,先后在武汉、北京、重庆、成都、湖南、云南、杭州、苏州等地,向十多位美术大师虚心求学求教,在近20年的时间里,潜心钻研叶片绘画形式,并创造性地将古法刺染、古法蜡染等技法与叶雕、叶脉画创作技法进行巧妙融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银针为笔、矿物质颜料为墨,通过刺染的方式进行上色,呈现出全新叶画。
技术创新 : 在传承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制作处理叶片,由于没有防腐药水,保存叶片最长时限不超过20-30年的时间,从而导致叶片防腐是千百年来面临的核心难题。由于近现代防腐药水的出现,在防腐问题上迎来了解决办法,于是丁力从2008 年着手叶片的防腐研究。在此后的 11 年里,历经了上万次试验,将防腐技术从第二代提升至第五代,彻底解决叶片保存难的问题,如今,经过防腐处理的叶片,在不受人为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世代传承,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相关活动:积极参办展览及赛事活动,在各类艺术交流会、美术展览中汲取经验,2008年至2024年,共参(办)展119余次,其中在法国、日本、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开办个人展21场,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11 来源:湖北文艺公众号 作者:习若斐
文艺家·丁力
全国青联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第四代传承人,湖北省青联委员,咸宁市政协常委、全新叶画艺术开创人,壹叶文化(湖北)负责人。先后荣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鄂有绝活”三等奖、“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学艺:遇见叶雕,接过火种
多年前的一场文化艺术盛会上,13岁的丁力邂逅了叶雕艺术。在他眼前,一片脆弱的叶子化作神奇画布,细密叶脉间,山川日月、花鸟虫鱼跃然而出,世间万象皆被凝固于方寸之间。那一刻,少年心中激起波澜:“这简直就是神迹!”稚嫩的瞳孔映着叶片上的万千世界,心跳也随着叶脉的纹路微微震颤。
展览散场后,丁力急切地寻找作品的创作者——河南省叶雕非遗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先生。当少年用灼热的目光诉说着对叶雕的着迷时,陈先生欣慰地笑了:“所有的学习都始于兴趣,若你真心热爱,可以指导一二。”
阴阳刻 观自在(2024年)
这简短的对话,悄然为少年埋下了传承非遗技艺的种子。然而,陈先生却没有立刻收丁力为徒,而是给他出了一道“考题”:找到一片适合用来创作的叶片载体。
凭借着对“叶雕”的悸动和一股子韧劲, 摩挲过无数叶脉,迎着光细细端详后,丁力终于完成了任务。后续的测试,他也一一闯过。最终,他郑重地拜在了时年68岁的陈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丁力深知这份机缘的珍贵。师父家族这门从清朝传承至今的技艺,却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连亲子侄都不太愿意接下这沉甸甸的担子。丁力的出现是缘分,亦是转机。
在湖北短暂受教后,丁力跟随师父北上。师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便郑重地将他引荐给好友,其中就有吴冠中先生乃至全国各地的艺坛前辈。在传艺的同时,师父还经常告诫丁力“永远走老路的话,就会把路走死,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创新”。因此,仅仅是传承还远远不够,还得创新。“叶雕”的种子,不仅要生根,更要破土,长出新的枝桠。
破土:荆棘路上,为叶子续命
当时的叶雕艺术面临着许多困境:表现形式较为古板单一、市场价值低迷不振、恶性竞争等都制约着叶雕的发展。但发展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行的。学遍了工笔的细腻、水彩的灵动、油画的厚重,又向古法蜡染讨来韧劲,向自然漂染借得通透,然后根据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结合,丁力心里那颗叫“创新”的种子,终于开始不安分地顶破硬壳。
意识到传统的“阴阳刻”(双面镂空)缺乏通透,一个念头便在他心里疯长:能不能只在叶子一面动刀,剔去叶肉,留下纵横的脉络当“筋骨”?于是,“叶画”的嫩芽,颤巍巍地冒了头。但单面的叶肉,叶片的处理仍不够通透纤薄,颜色的漂染,更面临着晕染模糊的困境——因此丁力在不断的求学摸索,不断寻到新的方法:叶片不透明,就不断尝试不同的化学药水进行软化;毛笔晕染就换针管笔,针管笔不行,换银针!再结合四川古法蜡染,在整个叶片上刷上一层薄蜡,封闭住整个脉络的流通性……失败像影子,紧紧咬着他的脚跟。但他攥着那股子从选叶时就带来的韧劲,硬是没松手。
阴阳刻 朝圣(2025年)
解决了叶子通透性的问题后,丁力又迎难而上,想攻克防腐保存的难题。传统的防腐技术,顶多使叶片留存几十年光阴,便免不了色衰形朽。传世成了悬在头顶几百年无人能解的咒。
2008年,丁力横下心,要实现叶片的永生。他将积蓄掏空,前前后后投入了三百多万,像投进了无底洞。呛人的化学药水,高腐蚀性的强酸,被灼烧蜕皮的手,上万次的试验,以及像冰冷的潮水般不断涌来的失败,一次次把他拍在崩溃的礁石上。质疑声嗡嗡作响,内心的熬煎更是蚀骨。
面对重重困难,丁力却坚定十足的表示,“想让叶雕作品成为一个传世佳作,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叶片的防腐问题,否则,它只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
采集回来的叶片,要进行冷泡、清洗、药水处理、防腐处理等一系列步骤
2019年,在第十一个年头,在那个又闷又潮高度密闭的实验小屋里,经过特殊药水浸泡的第五代叶片,静静挺过了整个实验过程的酷刑。而旁边的墙皮,早已霉斑遍布,烂泥般瘫软剥落。丁力激动地表示,“数百年来,叶片不易保存的这个难题,终于在我这一代人、在我手上彻底解决了。”
行走:背着叶上的山河,播撒星火
防腐的问题解决了,丁力心里那棵关于“叶画”的树,终于能挺直腰杆,思考如何枝繁叶茂,如何把绿荫投给更多人看了。
他用了整整四年光阴,把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点一点“种”进了三十片精心挑选的叶子里。近十二米的磅礴气韵,在叶脉的“筋骨”间流淌。他融入了自己的解读,让古老的青绿更加亮丽饱和,好照进现代人的眼睛。
2023年,他带着整套的千里江山系列作品,以及一叶禅意、大唐西域记等系列作品,开启了全国巡展。十几个城市,脚印叠着脚印。
展览之外,丁力还会开展一些体验课程,让孩子们用手去触摸一片普通树叶如何蜕变成脉络清晰的“画布”。当年展览前好奇的孩童,如今成了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而在新的展览上,丁力盼望着遇见如他当年一般对叶画感到新奇的孩童。所幸,他遇到过这样的“小苗子”,悄悄记下,不时浇点水,答疑解惑,像当年师父待他一样。
巡展更深的心事,是唤醒一种沉睡的认同。“叶雕,自西周起,就是老百姓日常通讯的文字载体,它的文化传承至今,但了解它的群体很少也很小。”丁力因早年国人的“走马观花”和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崇拜而痛心,却也欣喜地看见,现在人们开始低头重新发现脚下土地里埋着的珍宝,好好去品味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在国外办展时,那些西方观众的惊叹与仰视,也让他对自己脚下的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新枝:老树有梦,欲成琉璃森林
在传承发展“叶雕”的路上,丁力从未停歇脚步。他一边把传统技艺的根须小心埋进新时代的土壤,一边任由脑子里那些关于未来的“碎片”,肆意生长。
一次与天津美术馆馆长的闲谈,对方一句“想过用更大的叶子去表现吗?”,像颗小石子,在他心湖里荡开了一圈涟漪。选择什么样的大叶子呢?水状植物的叶子缺乏强硬的脉络,承受不住强酸强碱的化学处理。这难题像块顽石堵着,但正如丁力坦言,“我不会在一件事情中死磕,眼前的大石头堵住了路,那就先放着,从旁边绕过去。” 但融合创新的念头已悄然冒头。
丁力不再满足于单幅叶画规限在固定的框中,而构思着更大胆的“拼图”——装置艺术。一个构想逐渐抽枝展叶——找到一位好的琉璃师傅,合力“种”出一棵通体透明的树,再将自己的数十幅叶画,如同自然生长的叶片般,栽在琉璃枝桠间。“我不做过度的装裱,叶与树进行自然的镶嵌,那么整个视觉感就会特别的震撼!”
他知道这构想“烧钱又烧脑”,前路必是坎坷重重。但这正是让老树发新芽的活法——不是把传统技艺当菩萨供在神龛里,而是把它拆骨分筋,以最震撼、最新鲜的模样,重新栽进时代的沃土,吸足目光的雨露,再活一回,再绿一次。
丁力艺术简历
艺术经历: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技艺,广泛涉猎各类绘画领域。十多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第三代传人关门弟子,确定了自己专攻方向。为了当好传承者,提升艺术修养与水平,先后在武汉、北京、重庆、成都、湖南、云南、杭州、苏州等地,向十多位美术大师虚心求学求教,在近20年的时间里,潜心钻研叶片绘画形式,并创造性地将古法刺染、古法蜡染等技法与叶雕、叶脉画创作技法进行巧妙融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银针为笔、矿物质颜料为墨,通过刺染的方式进行上色,呈现出全新叶画。
技术创新 : 在传承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制作处理叶片,由于没有防腐药水,保存叶片最长时限不超过20-30年的时间,从而导致叶片防腐是千百年来面临的核心难题。由于近现代防腐药水的出现,在防腐问题上迎来了解决办法,于是丁力从2008 年着手叶片的防腐研究。在此后的 11 年里,历经了上万次试验,将防腐技术从第二代提升至第五代,彻底解决叶片保存难的问题,如今,经过防腐处理的叶片,在不受人为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世代传承,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相关活动:积极参办展览及赛事活动,在各类艺术交流会、美术展览中汲取经验,2008年至2024年,共参(办)展119余次,其中在法国、日本、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开办个人展21场,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