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城武汉,光影流转,思潮交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之际,由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文联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影艺论道”——影视艺术创作评鉴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邀请众多影视学者、导演、制片人、编剧齐聚一堂,以光影为桥,聚焦“新时代文艺批评视域下的影视创作”主题,创新设置“创作分享”“专家评鉴”“互动研讨”环节,连续组织五场专题评鉴会,从多维视野切入,深度剖析当代影视创作的精神内核。观点交锋,火花频现,共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影视创作的多元图景。
“湖北文艺”公众号通过三期文章集中呈现五场思想盛宴中的名家箴言与智慧结晶,期待能为每一位关注影视艺术的读者,奉上一席丰盛的思想飨宴。
第一场 已经公映的电影作品评鉴交流
电影《拯救嫌疑人》《逆行人生》金句总结:
湖北参与投资、创作的原创电影《逆行人生》和改编自韩国电影《七天》的二度创作影片《拯救嫌疑人》都体现出了导演在节奏、影像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当下人们走进影院要看那些看不到的内容,独特的陌生的新鲜的故事。原创是最难最累的,需要创作者拿出勇气和智慧。湖北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封建帝制的地方,湖北人敢为天下先、勇做弄潮儿,不步人之后尘,做先人未有,制他人不同的电影!原创是世界电影竞争的核心力量,由此,不能局限于湖北地域的题材,而要将其放至整个人类社会,以长江汇入大海的气魄将湖北的作品推向世界,把创作思想汇入世界思想的潮流。电影叙事既要立足全人类生存的境遇,又要体现出独特的原创风格。原创相当于是发现和发明,而改编是经原创授权而发挥和发展,湖北原创文学人才济济,要高度扶持原创人才和作品,突出原创,建设电影强国,才能在国际电影赛道上从跟跑到领跑。版权是电影作品的财富之源。如今原创剧本难点在于创新,而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深耕生活,将剧本创作立足生活,才能写出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电影文本。
影片《拯救嫌疑人》穿梭于两个案件间,冲突和悬念的设置是影片获取叙事效果、吸引票房的一大法宝。原作电影《七天》的叙事理念和方法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当下,国产原创电影在叙事方面还存在不足,创作者需在叙事能力上加以突破,增强叙事性和原创性。《逆行人生》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所面临的职场生存危机,影片所呈现的外卖员群体的生存困境是一把进入话题领域的钥匙,开启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对中年危机、职场困惑等诸多问题的当下人该如何重布自己深陷囹圄的人生?舆情对《逆行人生》票房的直接影响反映了当下文艺评论普遍面对的问题,即网络时代的电影评论向暴力端发展的倾向,所有文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予以关注并积极解决,坚持理性评论是根本。
两部电影均有着浓厚的湖北印记与元素。《拯救嫌疑人》堪称湖北电影的重要硕果。作为类型片,其强情节性尤为突出,故事多次反转,营造出强烈的紧张与悬疑氛围,给予观众绝佳的视听感受。女性主创团队以女性力量与母爱为故事核心,既展现人性光辉,又契合全球电影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完美平衡了商业性与女性主义表达,将“女性+悬疑”发挥到极致。惠英红和张小斐极具母性的演绎,为影片奠定成功基础。本土化改编同样出彩,融入中秋节、家文化等中国元素,人物设定更贴合中国观众审美,摆脱韩版的暗黑风格。《逆行人生》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卖员群体的院线电影,延续了中国电影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兼具批判与温暖现实主义。影片关注都市中产阶级与外卖员,借共情叙事融合中产危机与底层奋斗,试图构建跨阶层的共同体美学,并对精准算法冲击人性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意味。虽在共同体美学构建及现实反思呈现上存在不足,未达票房预期,但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史上,其价值与影响不容小觑。
《拯救嫌疑人》改编自韩国电影《七天》,其故事内核强大,经本土化改编,融入中国元素,在满足电影商业性的同时,发挥了教化功能,呈现出现实主义样貌。《逆行人生》依托网文,项目运营良好。虽两部影片票房未达预期,但票房并非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它们在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当前,中国电影具备原创能力,却因剧作、制作、运营环节存在错位,部分好故事未被发掘。同时,短视频对影视资源的挤占严重,冲击着影视行业发展。因此,需要多关注影视前沿业态变化,实现更好发展。
第二场 纪录片评鉴交流
记录电影《三峡清漂人》纪录片《石家河》金句总结:
本次湖北创新性的纪录片品鉴会,为评论、创作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提供了独特的交流平台。以《三峡清漂人》为例,三峡工程纪录片的制作需深刻嵌入生态文明与长江大保护背景,清晰呈现工程前后的景观变迁与生态贡献。纪实叙事应紧密融合宏观战略与微观人物故事,探索突破点。引入国际视野,提升叙事高度,强化对垃圾源头与游客文明的批判性溯源,引导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拍摄人物题材纪录片,关键在于挖掘普通人从事特殊行业的独特故事性与叙事张力。人物本身需足够精彩,故事引人入胜,方能突破普通生活记录的局限,吸引广泛关注。《石家河》考古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长江流域文明展开探究,其意义重大,潜力无穷。亟需放大核心文物价值,深入解读其艺术史、宗教史与文明史意义,揭示其在世界同纬度文明中的独特性。强化学术支撑提升影片深度与影响力。总体而言,纪录片创作需强化背景深度与国际比较视野,立足批判意识、增添人物故事性,高度重视考古等专业题材的独特价值挖掘与权威学术依托。
纪录片《石家河》以真实的品质与温度,为石家河遗址恢复了血肉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价值在于以文明探源式的纪录形式,通过现代文明的高度对石家河遗址展开考古证实,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以“中华归宗”的叙事创新,重构三苗部落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脉络,弘扬新时代的中华精神。《三峡清漂人》选题宏阔,但难度同在。聚焦平凡劳动者群体,需突破重复性劳动的表层叙事,深入挖掘“清漂”行动背后的生态价值符号,通过个体故事折射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劳动者群像,为历史题材注入当代精神阐释力。
一、定位革新:跳出环境灾难片范式,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样本”的生态电影本质;二、美学破局:力主破解“清漂”题材故事性薄弱难题;三、镜头语言:善用固定长镜、慢镜头构建诗意叙事;四、文学手法:强化对话密度、细节颗粒度及多声部场景,以非虚构张力抵御专题片化倾向。清漂行动是三峡工程截污净流的生态进步标志。重塑清漂者为“碧水东流守护者”,以科学视角切割移民题材的伤痕叙事,方显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历史站位。
纪录片《石家河》的破局点在于,立足考古文明片书写四代考古人的情感史诗。以生命叙事超越器物堆砌,避免同质化的固化创作。人,才是文明最好的容器。《清漂人》在影片定位上要摒弃“城市美容师”的脸谱化叙事,锚定“三峡新家园”的核心概念,构建人类共通的情感坐标系。纪录片叙事要以纪实为骨、写意为魂,用“家园守护”替代环保说教。同时要规避因前期调研薄弱导致“大概念悬空”,建立人物档案与分镜剧本,锻造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样本。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18 来源:省评协 作者:
盛夏的江城武汉,光影流转,思潮交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之际,由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文联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影艺论道”——影视艺术创作评鉴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邀请众多影视学者、导演、制片人、编剧齐聚一堂,以光影为桥,聚焦“新时代文艺批评视域下的影视创作”主题,创新设置“创作分享”“专家评鉴”“互动研讨”环节,连续组织五场专题评鉴会,从多维视野切入,深度剖析当代影视创作的精神内核。观点交锋,火花频现,共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影视创作的多元图景。
“湖北文艺”公众号通过三期文章集中呈现五场思想盛宴中的名家箴言与智慧结晶,期待能为每一位关注影视艺术的读者,奉上一席丰盛的思想飨宴。
第一场 已经公映的电影作品评鉴交流
电影《拯救嫌疑人》《逆行人生》金句总结:
湖北参与投资、创作的原创电影《逆行人生》和改编自韩国电影《七天》的二度创作影片《拯救嫌疑人》都体现出了导演在节奏、影像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当下人们走进影院要看那些看不到的内容,独特的陌生的新鲜的故事。原创是最难最累的,需要创作者拿出勇气和智慧。湖北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封建帝制的地方,湖北人敢为天下先、勇做弄潮儿,不步人之后尘,做先人未有,制他人不同的电影!原创是世界电影竞争的核心力量,由此,不能局限于湖北地域的题材,而要将其放至整个人类社会,以长江汇入大海的气魄将湖北的作品推向世界,把创作思想汇入世界思想的潮流。电影叙事既要立足全人类生存的境遇,又要体现出独特的原创风格。原创相当于是发现和发明,而改编是经原创授权而发挥和发展,湖北原创文学人才济济,要高度扶持原创人才和作品,突出原创,建设电影强国,才能在国际电影赛道上从跟跑到领跑。版权是电影作品的财富之源。如今原创剧本难点在于创新,而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深耕生活,将剧本创作立足生活,才能写出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电影文本。
影片《拯救嫌疑人》穿梭于两个案件间,冲突和悬念的设置是影片获取叙事效果、吸引票房的一大法宝。原作电影《七天》的叙事理念和方法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当下,国产原创电影在叙事方面还存在不足,创作者需在叙事能力上加以突破,增强叙事性和原创性。《逆行人生》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所面临的职场生存危机,影片所呈现的外卖员群体的生存困境是一把进入话题领域的钥匙,开启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对中年危机、职场困惑等诸多问题的当下人该如何重布自己深陷囹圄的人生?舆情对《逆行人生》票房的直接影响反映了当下文艺评论普遍面对的问题,即网络时代的电影评论向暴力端发展的倾向,所有文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予以关注并积极解决,坚持理性评论是根本。
两部电影均有着浓厚的湖北印记与元素。《拯救嫌疑人》堪称湖北电影的重要硕果。作为类型片,其强情节性尤为突出,故事多次反转,营造出强烈的紧张与悬疑氛围,给予观众绝佳的视听感受。女性主创团队以女性力量与母爱为故事核心,既展现人性光辉,又契合全球电影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完美平衡了商业性与女性主义表达,将“女性+悬疑”发挥到极致。惠英红和张小斐极具母性的演绎,为影片奠定成功基础。本土化改编同样出彩,融入中秋节、家文化等中国元素,人物设定更贴合中国观众审美,摆脱韩版的暗黑风格。《逆行人生》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卖员群体的院线电影,延续了中国电影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兼具批判与温暖现实主义。影片关注都市中产阶级与外卖员,借共情叙事融合中产危机与底层奋斗,试图构建跨阶层的共同体美学,并对精准算法冲击人性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意味。虽在共同体美学构建及现实反思呈现上存在不足,未达票房预期,但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史上,其价值与影响不容小觑。
《拯救嫌疑人》改编自韩国电影《七天》,其故事内核强大,经本土化改编,融入中国元素,在满足电影商业性的同时,发挥了教化功能,呈现出现实主义样貌。《逆行人生》依托网文,项目运营良好。虽两部影片票房未达预期,但票房并非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它们在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当前,中国电影具备原创能力,却因剧作、制作、运营环节存在错位,部分好故事未被发掘。同时,短视频对影视资源的挤占严重,冲击着影视行业发展。因此,需要多关注影视前沿业态变化,实现更好发展。
第二场 纪录片评鉴交流
记录电影《三峡清漂人》纪录片《石家河》金句总结:
本次湖北创新性的纪录片品鉴会,为评论、创作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提供了独特的交流平台。以《三峡清漂人》为例,三峡工程纪录片的制作需深刻嵌入生态文明与长江大保护背景,清晰呈现工程前后的景观变迁与生态贡献。纪实叙事应紧密融合宏观战略与微观人物故事,探索突破点。引入国际视野,提升叙事高度,强化对垃圾源头与游客文明的批判性溯源,引导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拍摄人物题材纪录片,关键在于挖掘普通人从事特殊行业的独特故事性与叙事张力。人物本身需足够精彩,故事引人入胜,方能突破普通生活记录的局限,吸引广泛关注。《石家河》考古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长江流域文明展开探究,其意义重大,潜力无穷。亟需放大核心文物价值,深入解读其艺术史、宗教史与文明史意义,揭示其在世界同纬度文明中的独特性。强化学术支撑提升影片深度与影响力。总体而言,纪录片创作需强化背景深度与国际比较视野,立足批判意识、增添人物故事性,高度重视考古等专业题材的独特价值挖掘与权威学术依托。
纪录片《石家河》以真实的品质与温度,为石家河遗址恢复了血肉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价值在于以文明探源式的纪录形式,通过现代文明的高度对石家河遗址展开考古证实,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以“中华归宗”的叙事创新,重构三苗部落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脉络,弘扬新时代的中华精神。《三峡清漂人》选题宏阔,但难度同在。聚焦平凡劳动者群体,需突破重复性劳动的表层叙事,深入挖掘“清漂”行动背后的生态价值符号,通过个体故事折射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劳动者群像,为历史题材注入当代精神阐释力。
一、定位革新:跳出环境灾难片范式,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样本”的生态电影本质;二、美学破局:力主破解“清漂”题材故事性薄弱难题;三、镜头语言:善用固定长镜、慢镜头构建诗意叙事;四、文学手法:强化对话密度、细节颗粒度及多声部场景,以非虚构张力抵御专题片化倾向。清漂行动是三峡工程截污净流的生态进步标志。重塑清漂者为“碧水东流守护者”,以科学视角切割移民题材的伤痕叙事,方显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历史站位。
纪录片《石家河》的破局点在于,立足考古文明片书写四代考古人的情感史诗。以生命叙事超越器物堆砌,避免同质化的固化创作。人,才是文明最好的容器。《清漂人》在影片定位上要摒弃“城市美容师”的脸谱化叙事,锚定“三峡新家园”的核心概念,构建人类共通的情感坐标系。纪录片叙事要以纪实为骨、写意为魂,用“家园守护”替代环保说教。同时要规避因前期调研薄弱导致“大概念悬空”,建立人物档案与分镜剧本,锻造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样本。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