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城武汉,光影流转,思潮交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之际,由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文联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影艺论道”——影视艺术创作评鉴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邀请众多影视学者、导演、制片人、编剧齐聚一堂,以光影为桥,聚焦“新时代文艺批评视域下的影视创作”主题,创新设置“创作分享”“专家评鉴”“互动研讨”环节,连续组织五场专题评鉴会,从多维视角切入,深度剖析当代影视创作的精神内核。观点交锋,火花频现,共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影视创作的多元图景。
“湖北文艺”公众号已通过三期文章集中呈现五场思想盛宴中的名家箴言与智慧结晶,现推出学术总结篇,期待能为每一位关注影视艺术的读者,奉上一席丰盛的思想飨宴。
学术总结
纪录片是人民的相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电影评论工作要前置,在影片创作之初介入至关重要。湖北评协“影艺论道”的评鉴交流方式,是一个很好的电影评论前置的有效手段。所以要持续坚持,不断发扬光大,通过这样的品鉴交流活动,把评论的作用、评论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纪录片始终与时代重大命题同频共振。近年来,《实拍金银潭八十天》敏锐捕捉了武汉抗疫这一历史性事件,以真实影像完成时代宣誓;而《又见三星堆》则从考古视角切入,呼应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深刻论述,以文物叙事重构五千年文明脉络。这两类题材——聚焦当下重大事件与回溯历史文明——共同彰显了纪录片的双重使命:既需记录脱贫攻坚、建党百年、疫情等现实课题,亦需挖掘如编钟、三星堆等象征民族智慧的符号,以艺术化的表达提升文明对话能力。然而,纪录片的发展仍存挑战。本土叙事与国际传播的失衡,导致中国故事常被误读;湖北编钟等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尚未通过纪录片形成全球性震撼。未来创作需强化“地方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既要深耕本土素材,如编钟在音乐史上的巅峰地位,展现古代智慧;亦需借力跨文化视角,让纪录片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唯有如此,纪录片方能既铸就时代丰碑,亦铺就文明通途。
优秀作品需基于题材、立意与形象三大支点。题材是基础,需聚焦历史重要节点,选取含丰厚内涵、能与当代共振的素材,可借重大历史事件或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融入地域文化增强沉浸感,如选矿般精准挖掘价值。立意是灵魂,要坚守正确历史观,杜绝抽象表现人性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立足民族独立、复兴的历史逻辑,展现自强不息与探索创新精神,以历史大势观照个体命运,奠定作品思想高度。形象是关键,需以时代为骨、细节为肉,塑造鲜活人物。在叙事中把握历史必然与命运偶然的张力,凭内生动力推动情节,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通道,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让思想借人物“活”起来,最终成就“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实践应当遵循“影艺论道”的三个核心维度:思想精神之道、艺术审美之道和生产传播之道,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创作体系。在思想精神层面,影视创作需要实现三重价值表达: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石家河》对长江文明的考古呈现,《庆余年》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其次是革命文化的创新表达,《浴血荣光》等作品通过青春化叙事重构红色记忆;再者是对当代精神困境的深度开掘,《逆行人生》等作品在人性叙事中折射出改革开放深水区的时代命题。在艺术审美层面,创作者面临着三大方法论挑战:纪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历史叙事的范式创新、主旋律作品的青春化表达。这要求创作者既要恪守艺术规律,又要大胆创新,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在历史题材中融合编年体与纪传体叙事。在生产传播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既需要破除精英主义的创作迷思,又要把握分众化传播的市场规律,推动传统文学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市场规律与艺术理想的辩证统一,要求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平衡,通过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标准,才能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影视力量。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21 来源:省评协 作者:
盛夏的江城武汉,光影流转,思潮交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之际,由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文联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影艺论道”——影视艺术创作评鉴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邀请众多影视学者、导演、制片人、编剧齐聚一堂,以光影为桥,聚焦“新时代文艺批评视域下的影视创作”主题,创新设置“创作分享”“专家评鉴”“互动研讨”环节,连续组织五场专题评鉴会,从多维视角切入,深度剖析当代影视创作的精神内核。观点交锋,火花频现,共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影视创作的多元图景。
“湖北文艺”公众号已通过三期文章集中呈现五场思想盛宴中的名家箴言与智慧结晶,现推出学术总结篇,期待能为每一位关注影视艺术的读者,奉上一席丰盛的思想飨宴。
学术总结
纪录片是人民的相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电影评论工作要前置,在影片创作之初介入至关重要。湖北评协“影艺论道”的评鉴交流方式,是一个很好的电影评论前置的有效手段。所以要持续坚持,不断发扬光大,通过这样的品鉴交流活动,把评论的作用、评论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纪录片始终与时代重大命题同频共振。近年来,《实拍金银潭八十天》敏锐捕捉了武汉抗疫这一历史性事件,以真实影像完成时代宣誓;而《又见三星堆》则从考古视角切入,呼应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深刻论述,以文物叙事重构五千年文明脉络。这两类题材——聚焦当下重大事件与回溯历史文明——共同彰显了纪录片的双重使命:既需记录脱贫攻坚、建党百年、疫情等现实课题,亦需挖掘如编钟、三星堆等象征民族智慧的符号,以艺术化的表达提升文明对话能力。然而,纪录片的发展仍存挑战。本土叙事与国际传播的失衡,导致中国故事常被误读;湖北编钟等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尚未通过纪录片形成全球性震撼。未来创作需强化“地方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既要深耕本土素材,如编钟在音乐史上的巅峰地位,展现古代智慧;亦需借力跨文化视角,让纪录片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唯有如此,纪录片方能既铸就时代丰碑,亦铺就文明通途。
优秀作品需基于题材、立意与形象三大支点。题材是基础,需聚焦历史重要节点,选取含丰厚内涵、能与当代共振的素材,可借重大历史事件或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融入地域文化增强沉浸感,如选矿般精准挖掘价值。立意是灵魂,要坚守正确历史观,杜绝抽象表现人性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立足民族独立、复兴的历史逻辑,展现自强不息与探索创新精神,以历史大势观照个体命运,奠定作品思想高度。形象是关键,需以时代为骨、细节为肉,塑造鲜活人物。在叙事中把握历史必然与命运偶然的张力,凭内生动力推动情节,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通道,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让思想借人物“活”起来,最终成就“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实践应当遵循“影艺论道”的三个核心维度:思想精神之道、艺术审美之道和生产传播之道,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创作体系。在思想精神层面,影视创作需要实现三重价值表达: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石家河》对长江文明的考古呈现,《庆余年》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其次是革命文化的创新表达,《浴血荣光》等作品通过青春化叙事重构红色记忆;再者是对当代精神困境的深度开掘,《逆行人生》等作品在人性叙事中折射出改革开放深水区的时代命题。在艺术审美层面,创作者面临着三大方法论挑战:纪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历史叙事的范式创新、主旋律作品的青春化表达。这要求创作者既要恪守艺术规律,又要大胆创新,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在历史题材中融合编年体与纪传体叙事。在生产传播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既需要破除精英主义的创作迷思,又要把握分众化传播的市场规律,推动传统文学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市场规律与艺术理想的辩证统一,要求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平衡,通过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标准,才能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影视力量。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