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活动现场
近日,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全国集中展演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共48支队伍参加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文联推选的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宜昌市五峰南曲社两支队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彩的表演,获得“幸福好声音”。
通过抽签,两支队伍在全国集中展演中分别亮相,15日晚,湖北省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用《阿刁》唱出了特殊孩子的心声,歌声感染了现场观众,被评为当晚“最佳人气”。16日晚,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南曲社一首五峰南曲《春去夏来》韵味十足,让观众领略到了土家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参赛现场
两支队伍各具特色,汉水吟月盲人乐队以学生为主,他们虽被黑暗蒙住双眼,却用音乐点亮了内心世界。他们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听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他们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用眼睛欣赏乐谱,只能靠双手触摸盲文,将一个个音符刻进心里。每一次排练,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展演,都是心灵与音乐的深度交融,他们用音乐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
宜昌市五峰南曲社参赛现场
五峰县南曲社的成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三弦等乐器,一开腔,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便如潺潺溪流,淌入观众心间,唱词或描绘五峰的山水美景,或讲述民间故事,生动有趣。她们配合默契,眼神、手势间尽显功底,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引吭高歌,气势磅礴。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这独特的艺术氛围中。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接受央视访谈现场
展演前夕,湖北省文联专门邀请武汉说唱团姚俐玲和十堰市词曲作家许舞两位老师,根据两支队伍的基本情况及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培训。老师们与参赛成员们展开深入交流,仔细聆听成员们过往的作品,了解他们在音乐创作、表演技巧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引导成员们深入理解自己的音乐风格,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融合点。
姚俐玲辅导培训五峰南曲社现场
许舞辅导培训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现场
展演期间,各省展演队伍深入嘎查村和生产一线开展文艺慰问演出,各队伍以村歌为媒介,结合地方特色与非遗技艺,为基层群众带来接地气、有温度的表演。演出现场的2025“村歌嘹亮”文艺大集一度成为焦点,集中展示了各省带来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非遗及文创成果。湖北省文联组织盲人乐团与湖南、河南、广东等地展演队伍及群众开展现场拉歌,掀起一场音乐交流热潮,中国文联有关领导驻足观看。
文艺大集现场
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中共伊金霍洛旗委员会宣传部共同承办。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简介: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现有歌手、乐手17人,均来自于十堰市各县市区,在十堰市残联、十堰市文联、十堰市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以十堰市残联善心圆梦艺术团为平台,以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一边训练、一边演出,逐步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乐队多次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汇演中获奖。2019年11月30日,乐队参加央视《乡村大舞台》节目录制并在央视七套播出。2021年4月28日,参加湖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原创歌曲《我看见了阳光》获一等奖,民乐合奏《武当仙韵》获二等奖。2022年1月11日,乐队两名歌手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获三等奖。2024年11月16日,在第三届湖北省乡村音乐潮大赛中荣获银奖和新苗奖 。汉水吟月国风蓝调盲人乐队用音乐点亮生活,用旋律传递力量,持续在音乐道路上绽放光彩。
五峰南曲社简介:
南曲亦称“丝弦”,起源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2008年,五峰南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南曲融合土家民歌与地方语言,以坐唱为主,辅以小三弦、简板等乐器,曲调婉转细腻,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五峰南曲社成立于2013年10月,现有队员48名,致力于五峰南曲的保护与传承。南曲社通过社区传承模式推动非遗活态延续,长期开办南曲培训班,邀请省级以上传承人授艺,帮助学员掌握经典曲目;常年组织社员进行公益演出,助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五峰南曲社曾先后派代表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武汉)展演、武陵山区(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成果展、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天津全国曲艺周展演、意大利国际民俗艺术节。新编南曲《鱼王泪》荣获第二届宜昌艺术节二等奖,《茶山春早》获湖北省乡村音乐潮人大赛金奖。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22 来源:两新办 作者:
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活动现场
近日,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全国集中展演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共48支队伍参加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文联推选的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宜昌市五峰南曲社两支队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彩的表演,获得“幸福好声音”。
通过抽签,两支队伍在全国集中展演中分别亮相,15日晚,湖北省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用《阿刁》唱出了特殊孩子的心声,歌声感染了现场观众,被评为当晚“最佳人气”。16日晚,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南曲社一首五峰南曲《春去夏来》韵味十足,让观众领略到了土家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十堰市汉水吟月盲人乐队参赛现场
两支队伍各具特色,汉水吟月盲人乐队以学生为主,他们虽被黑暗蒙住双眼,却用音乐点亮了内心世界。他们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听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他们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用眼睛欣赏乐谱,只能靠双手触摸盲文,将一个个音符刻进心里。每一次排练,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展演,都是心灵与音乐的深度交融,他们用音乐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
宜昌市五峰南曲社参赛现场
五峰县南曲社的成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三弦等乐器,一开腔,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便如潺潺溪流,淌入观众心间,唱词或描绘五峰的山水美景,或讲述民间故事,生动有趣。她们配合默契,眼神、手势间尽显功底,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引吭高歌,气势磅礴。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这独特的艺术氛围中。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接受央视访谈现场
展演前夕,湖北省文联专门邀请武汉说唱团姚俐玲和十堰市词曲作家许舞两位老师,根据两支队伍的基本情况及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培训。老师们与参赛成员们展开深入交流,仔细聆听成员们过往的作品,了解他们在音乐创作、表演技巧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引导成员们深入理解自己的音乐风格,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融合点。
姚俐玲辅导培训五峰南曲社现场
许舞辅导培训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现场
展演期间,各省展演队伍深入嘎查村和生产一线开展文艺慰问演出,各队伍以村歌为媒介,结合地方特色与非遗技艺,为基层群众带来接地气、有温度的表演。演出现场的2025“村歌嘹亮”文艺大集一度成为焦点,集中展示了各省带来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非遗及文创成果。湖北省文联组织盲人乐团与湖南、河南、广东等地展演队伍及群众开展现场拉歌,掀起一场音乐交流热潮,中国文联有关领导驻足观看。
文艺大集现场
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中共伊金霍洛旗委员会宣传部共同承办。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简介:
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现有歌手、乐手17人,均来自于十堰市各县市区,在十堰市残联、十堰市文联、十堰市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以十堰市残联善心圆梦艺术团为平台,以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一边训练、一边演出,逐步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乐队多次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汇演中获奖。2019年11月30日,乐队参加央视《乡村大舞台》节目录制并在央视七套播出。2021年4月28日,参加湖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原创歌曲《我看见了阳光》获一等奖,民乐合奏《武当仙韵》获二等奖。2022年1月11日,乐队两名歌手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获三等奖。2024年11月16日,在第三届湖北省乡村音乐潮大赛中荣获银奖和新苗奖 。汉水吟月国风蓝调盲人乐队用音乐点亮生活,用旋律传递力量,持续在音乐道路上绽放光彩。
五峰南曲社简介:
南曲亦称“丝弦”,起源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2008年,五峰南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南曲融合土家民歌与地方语言,以坐唱为主,辅以小三弦、简板等乐器,曲调婉转细腻,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五峰南曲社成立于2013年10月,现有队员48名,致力于五峰南曲的保护与传承。南曲社通过社区传承模式推动非遗活态延续,长期开办南曲培训班,邀请省级以上传承人授艺,帮助学员掌握经典曲目;常年组织社员进行公益演出,助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五峰南曲社曾先后派代表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武汉)展演、武陵山区(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成果展、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天津全国曲艺周展演、意大利国际民俗艺术节。新编南曲《鱼王泪》荣获第二届宜昌艺术节二等奖,《茶山春早》获湖北省乡村音乐潮人大赛金奖。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