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潜江市文联】杜鸣心教授向家乡捐赠珍贵手稿物品仪式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9-26 来源: 潜江市文联 作者: [关闭窗口]

9月23日下午,杜鸣心教授向家乡捐赠珍贵手稿物品仪式在北京杜鸣心教授家中举行。此次共捐赠珍贵手稿10套,各类奖证和证书29件,杜鸣心音乐专集光碟51盒。此前,杜鸣心教授与家属已分两批次向潜江捐赠了钢琴、小提琴、手稿、书籍、唱片等物品千余件。

图片

客厅一隅,堆叠整齐的捐赠物品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纸页上,是杜鸣心教授创作时修改的乐谱手稿,音符间还留着细细的批注;旁边的证书、奖章则是杜鸣心教授深耕音乐领域的辉煌印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杜鸣心教授表示:“今天,能够在我北京的家中,举办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仪式,我和夫人张平、儿子杜咏都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已分两批将珍藏多年的千余件物品——这些伴随我音乐生涯的钢琴、小提琴、手稿、乐谱、书籍、唱片及珍贵文献——郑重地托付给家乡潜江。这些物品,承载着我毕生的心血、追求与记忆,是我对音乐事业、对祖国情感的一份物质见证。它们不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痕迹,也希望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影,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一份来自潜江赤子的注脚。

选择将这些悉数捐献给家乡,是我和家人的共同心愿。虽然今天仪式在我的小院举行,但这批珍品最终将跨越山水,回到它们精神和情感的故乡——潜江。我衷心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妥善安排下,在家乡即将建成的“杜鸣心音乐厅”“杜鸣心音乐陈列馆”等展陈机构中,这些物品能得到精心的保护、展示与研究。期盼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陈列,更能成为后来者的阶梯,点燃潜江青年对音乐、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祖国的艺术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在我北京的家中,我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家乡的召唤和温暖。能以一个走过世纪风霜的游子之名,将毕生所藏奉献给母亲般的家乡潜江,这是人生暮年最重要、也最完满的心愿之一。这不仅是一次物品的捐赠,更是将我的艺术生命印记与心灵归属,在象征意义上,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完完整整地、深情感怀地,交还给生养我的故土!”捐赠仪式临近结束,杜鸣心教授在家人搀扶下起身,深深鞠躬——这一礼,是对故土的感恩,是对艺术传承的期许,更是一位老人对家乡最质朴的告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从小就看到父亲在书房里创作、整理这些手稿、书籍、唱片。”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杜鸣心教授的儿子杜咏介绍,父亲常说,这些物品不只是个人工作记录,更是浸润着家乡水土滋养的艺术记忆,连接着他艺术生命的起点,他视其为珍宝,更认为它们最终应“回家”。作为家人,我们深深理解并完全支持父亲这个朴素而伟大的心愿。这不仅仅是一次物品的移交,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我们相信,只有回到家乡的怀抱,它们才能真正获得最好的保护与研究,也才能真正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为激励后辈发挥应有的光和热。家,是一个人的根。父亲用他的毕生珍藏,诠释了什么是“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而今天,能在我们北京的这个家中,由家乡的亲人们郑重地接受这份赤子之心,这份意义尤为特别。它不仅完成了父亲的一桩夙愿,也是对我们后代一次深刻的教育:永远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永远铭记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几十年来,这架钢琴的琴键上承载过无数学生的创作初心。”作为杜鸣心教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兼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裴聿茹分享起过往经历。她回忆,杜老曾坐在那架钢琴前,逐音逐句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修改作品,那份专注让她至今难忘,“他不仅用音符教我们作曲,更用严谨与热爱教我们如何做艺术路上的追光者。”

市作协副主席、杜鸣心传记《杜鸣心:大音希声》作者朱振雷始终静静聆听着,他说:“经过近一年筹备,杜老捐赠的珍贵物品陆续抵潜,这些实物不仅是杜老个人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是潜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图片

图片

这场捐赠,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满含赤子深情——九十七载岁月流转,杜老从潜江走出,以音乐书写时代;如今,他将红色经典的创作印记送回家乡,让跨越山海的乡情与艺术精神,在潜江这片热土上永远传承。一纸手稿藏岁月,满腔赤诚馈家乡。这场仪式是艺术的接力,更是乡愁的落地,让潜江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梅出席活动。市文联、市作协、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市驻京办等相关单位参加活动。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潜江市文联】杜鸣心教授向家乡捐赠珍贵手稿物品仪式在京举行

发表时间:2025-09-26 来源:潜江市文联 作者:

9月23日下午,杜鸣心教授向家乡捐赠珍贵手稿物品仪式在北京杜鸣心教授家中举行。此次共捐赠珍贵手稿10套,各类奖证和证书29件,杜鸣心音乐专集光碟51盒。此前,杜鸣心教授与家属已分两批次向潜江捐赠了钢琴、小提琴、手稿、书籍、唱片等物品千余件。

图片

客厅一隅,堆叠整齐的捐赠物品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纸页上,是杜鸣心教授创作时修改的乐谱手稿,音符间还留着细细的批注;旁边的证书、奖章则是杜鸣心教授深耕音乐领域的辉煌印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杜鸣心教授表示:“今天,能够在我北京的家中,举办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仪式,我和夫人张平、儿子杜咏都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已分两批将珍藏多年的千余件物品——这些伴随我音乐生涯的钢琴、小提琴、手稿、乐谱、书籍、唱片及珍贵文献——郑重地托付给家乡潜江。这些物品,承载着我毕生的心血、追求与记忆,是我对音乐事业、对祖国情感的一份物质见证。它们不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痕迹,也希望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影,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一份来自潜江赤子的注脚。

选择将这些悉数捐献给家乡,是我和家人的共同心愿。虽然今天仪式在我的小院举行,但这批珍品最终将跨越山水,回到它们精神和情感的故乡——潜江。我衷心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妥善安排下,在家乡即将建成的“杜鸣心音乐厅”“杜鸣心音乐陈列馆”等展陈机构中,这些物品能得到精心的保护、展示与研究。期盼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陈列,更能成为后来者的阶梯,点燃潜江青年对音乐、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祖国的艺术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在我北京的家中,我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家乡的召唤和温暖。能以一个走过世纪风霜的游子之名,将毕生所藏奉献给母亲般的家乡潜江,这是人生暮年最重要、也最完满的心愿之一。这不仅是一次物品的捐赠,更是将我的艺术生命印记与心灵归属,在象征意义上,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完完整整地、深情感怀地,交还给生养我的故土!”捐赠仪式临近结束,杜鸣心教授在家人搀扶下起身,深深鞠躬——这一礼,是对故土的感恩,是对艺术传承的期许,更是一位老人对家乡最质朴的告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从小就看到父亲在书房里创作、整理这些手稿、书籍、唱片。”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杜鸣心教授的儿子杜咏介绍,父亲常说,这些物品不只是个人工作记录,更是浸润着家乡水土滋养的艺术记忆,连接着他艺术生命的起点,他视其为珍宝,更认为它们最终应“回家”。作为家人,我们深深理解并完全支持父亲这个朴素而伟大的心愿。这不仅仅是一次物品的移交,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我们相信,只有回到家乡的怀抱,它们才能真正获得最好的保护与研究,也才能真正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为激励后辈发挥应有的光和热。家,是一个人的根。父亲用他的毕生珍藏,诠释了什么是“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而今天,能在我们北京的这个家中,由家乡的亲人们郑重地接受这份赤子之心,这份意义尤为特别。它不仅完成了父亲的一桩夙愿,也是对我们后代一次深刻的教育:永远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永远铭记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几十年来,这架钢琴的琴键上承载过无数学生的创作初心。”作为杜鸣心教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兼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裴聿茹分享起过往经历。她回忆,杜老曾坐在那架钢琴前,逐音逐句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修改作品,那份专注让她至今难忘,“他不仅用音符教我们作曲,更用严谨与热爱教我们如何做艺术路上的追光者。”

市作协副主席、杜鸣心传记《杜鸣心:大音希声》作者朱振雷始终静静聆听着,他说:“经过近一年筹备,杜老捐赠的珍贵物品陆续抵潜,这些实物不仅是杜老个人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是潜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图片

图片

这场捐赠,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满含赤子深情——九十七载岁月流转,杜老从潜江走出,以音乐书写时代;如今,他将红色经典的创作印记送回家乡,让跨越山海的乡情与艺术精神,在潜江这片热土上永远传承。一纸手稿藏岁月,满腔赤诚馈家乡。这场仪式是艺术的接力,更是乡愁的落地,让潜江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梅出席活动。市文联、市作协、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市驻京办等相关单位参加活动。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