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纪念姚雪垠诞辰115周年暨《姚雪垠评传》《姚雪垠画传》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河南作家协会、河北大学红色文艺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学》杂志社协办,邓州(天津)贸易促进会和北京好音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兵种部原政委田永清少将,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健为、总编辑陈章乐、副总编辑李钊平,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中原文学》执行主编李纲,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姚雪垠评传》作者吴永平,《姚雪垠画传》编者、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及儿媳王琪,《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美籍华人作家李硕儒、法籍华人学者赵小芹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前播放的南阳音乐人黄群德、李琳娜夫妇创作演唱的《伫立丰碑在人间》,为会议奠定厚重基调;杨存恒、王渭、姚琦现场朗读陈美兰为《姚雪垠评传》所作序言及姚雪垠七律三首,以及肖焯玉书写杨青云的《姚雪垠之歌》长卷,和康楠溪教授书法家书写杨青云《“姚学”何以能立起来了》诗歌书法长卷更添人文亮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发言为《我对姚雪垠先生的认识》:很遗憾无法亲临《姚雪垠评传》与《姚雪垠画传》座谈会,现以书面形式谈谈对姚雪垠先生的认识。姚雪垠先生是五四以来的文学大家,其代表作《李自成》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篇幅宏大,更具极高艺术价值,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诸多文史大家赞誉。姚先生不仅是杰出小说家,还是理论家、史学家与思想家。他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创作理念,令人钦佩。他的座右铭"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恰是其创作追求的写照。《李自成》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畅销,研究不断升温。而姚先生本人,不仅文学成就斐然,更有高尚品格。他心怀家国,早年投身革命,历经风雨。晚年仍创作热情高涨,还捐出50万元《李自成》四、五卷版税设立长篇历史小说奖,以奖掖后进。姚雪垠先生淡泊名利,一心向文,是令人敬仰的革命作家与文学巨匠。
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少将田永清发言为《姚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姚老虽已远行,但其精神始终鲜活。他以笔为刃,在文学长河中镌刻时代印记;以心为炬,用严谨学风照亮后学之路。《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书中,那位爱国、坚毅又率真的老者音容宛在,他的作品与人格,永远是滋养我们的精神养分。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书记、董事长张健为发言《守护红色文化根脉,引领青年挺膺担当》:红色文化是民族瑰宝与党的财富,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姚雪垠先生等前辈以创作践行红色使命,为我们立起标杆。守护这一根脉需深挖其精神内核,更要引导青年传承基因,将爱国情怀化为奋斗行动,在复兴路上挺膺担当。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原副总编辑、文史学者郑一奇发言《喜读“姚学”新华章》:近年“姚学”研究喜讯频传:研究分会成立、全集将问世,尽显广阔探索空间。这些新成果突破传统视角,以多学科方法解读先生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姚学”新华章不仅深化了对先生的 认知,更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
《新文学史料》杂志主编郭娟《重新认识姚雪垠/〈姚雪垠评传〉读后》:读《姚雪垠评传》恍如拨云见日。该书以“革命文化人”的精准定位,从全新视角剖析先生的“集团性”与“个人性”边界。其立意新颖、评论得当,跳出“老生常谈”,让我读懂了姚雪垠作为作家与思想者的复杂性,实现了对先生的深度再认识。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姚雪垠评传》吴永平发言题为《试论作家姚雪垠的独特性》。他认为:姚雪垠是个有“主义”的作家,他坚定信仰马列主义,晚年还为思想文化建设建言,“主义”是其研究的“纲”;姚雪垠是个有“匪魂”(“匪魂”源自鲁迅)的作家,他的小说多取材“农民叛逆者”,这与恩格斯、鲁迅、毛泽东对底层反抗者的态度相通,对“农民叛逆者”的感情是其研究的“魂”;姚雪垠是个时有惊世之作的作家,茅盾赞姚雪垠为“文坛飞将”。他在不同时期皆有突破,虽遭部分学者质疑,但这些作品足以彪炳史册;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作家,刘增杰先生曾赞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界独异个性的天才智者”;姚雪垠是个知音高绝的作家,毛泽东曾多次关注姚雪垠,称其“很会写文章”,还指示保护他、支持其创作《李自成》,二十年态度不变堪称知音。 姚雪垠的文坛地位曾被低估,但如今学界已有新声,相信假以时日会有公正评价。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吕彦霖发言说:《姚雪垠评传》为“姚雪垠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指出该书有三大亮点:一是资料的全面性,吴永平耗时八年搜集资料,不仅梳理了姚雪垠的创作手稿、书信日记,还采访了其家人、友人及文学界同仁,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如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曾徒步考察明末战场遗迹;二是视角的客观性,书中既肯定姚雪垠在历史文学领域的开拓贡献,也客观分析其作品的时代局限性,避免了“传记即颂歌”的片面性;三是学术价值的深远性,吴永平不仅解读姚雪垠的作品,更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中,探讨历史文学与时代语境的关系,为当代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吕彦霖同时指出,姚雪垠研究的传承问题值得关注,作为姚雪垠研究的先行者,如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如何做好青年梯队建设,都是应当关注的问题。
姚雪垠儿媳、《姚雪垠画传》作者之一王琪的发言为《简谈父亲与<姚雪垠画传>》:王琪以家人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提供了创作背后的丰富可信的故事:“父亲(姚雪垠)生前曾说‘历史不仅留存在文字里,更是在图像中’,他视老照片、手稿、重要信件为珍贵文献,是‘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姚雪垠画传》收录的600余幅图片,大多来自姚雪垠的私人收藏,有《李自成》的创作手稿,还有他晚年在书桌前伏案写作与大量生活照片。“其中最珍贵的,是父亲1942年在重庆写作《长夜》一页珍贵手稿,和在农场劳动时保留下来的笔记本,里面不仅有故事情节的构思,还有中原民间谚语的记载。王琪表示,画传的编纂旨在用“图像语言”补充文字史料,更生动、更活泼、更真实地反映了父亲漫长曲折的文学道路和文学精神。这既是对父亲事业的传承,也是给读者的一份‘看得见的文学记忆’。”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发言题目《赓续文脉,谱写华章/祝吴永平先生著<姚雪垠评传>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姚雪垠评传》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当代作家评传”系列中的一本重磅力作,是“赓续中原文脉、致敬文学大师”的重要举措。刘晨芳指出,姚雪垠虽长期生活在湖北、四川、上海等外地,但始终以“中原作家”自居,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河南元素,《长夜》以豫西农村为背景,《李自成》中多次写到河南的地理风貌与民俗文化,“他的文字,是中原文化的生动载体”。《姚雪垠评传》是一部厚重之作,传世之作。吴永平老师用扎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尤其重视原刊、原报、原稿、原版、原档及作家笔记、录音等,高屋建瓴的文学史视角,为我们重现姚老创作的时代、姚老作品面世的时代表现,为我们“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姚老的性情、人文理想、信仰追求,为我们擦干历史积垢,将姚老本人的历史和其心态史、创作史,用充满诗意而持重的语言,推到了当下文学研究的台前。
邓州(天津)经贸发展促进会会长孙中臣说:作为本次会议赞助商代表,邓州(天津)经贸发展促进会孙中臣先生动情表示:“姚雪垠先生是邓州人民的永恒骄傲,姚老以笔为剑铸就文学丰碑,以赤子之心滋养故土文风。”姚老设立的春风作文奖多年来如春雨润物,不仅带动邓州文学创作者辈出,更孕育出程韬光、秦俊等深耕历史文学的杰出作家。孙中臣透露,商会此次赞助仅是起点,未来将依托平台资源持续助力姚雪垠研究会发展,核心计划是让经典“活”起来,将《李自成》改编为沉浸式话剧或动画剧集,用当代审美还原“均田免赋”的民生理想与潼关大战的壮阔史诗;把《长夜》打造成纪实短剧或有声专辑,以小人物视角传递乱世中的人性温度。“我们会联动专业团队、听取专家意见,让老读者重温经典,新观众爱上文学,真正实现‘让经典永流传’。”
座谈会主持人、河北大学红色文艺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阎浩岗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此次会议既是对姚雪垠诞辰115周年的纪念,也是对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次梳理。“姚雪垠先生用一生证明,历史文学不是‘历史的附庸’,而是‘以文学照亮历史’的独特载体,他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是冰冷的年号与事件,更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性故事。”阎浩岗表示,《姚雪垠评传》与《姚雪垠画传》的出版,为姚雪垠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评传以文字构建“精神图谱”,画传以图像还原“生活现场”,二者相辅相成,让这位文学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阎教授强调,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存在“戏说历史”“套路化叙事”等问题,而姚雪垠“严谨考证、真诚写作”的精神,恰是对这些乱象的最好回应。“希望今天的座谈会能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创作者以姚雪垠为榜样,写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文学温度的作品;也让更多研究者关注姚雪垠的文学遗产,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姚雪垠评传》已于2025年8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会上向与会者赠送;《姚雪垠画传》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推出,后续将向与会者寄赠。李东鸽、陶新初、邓州市关工委还为会议提供了《姚雪垠与书画艺术》《姚雪垠的故事》,中原文学杂志提供了设有“姚雪垠纪念专栏”第9期杂志,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会议内容。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文渠乡姚营寨村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10-17 来源:省评协 作者:文/杨青云 图/卓英磊
10月11日上午,纪念姚雪垠诞辰115周年暨《姚雪垠评传》《姚雪垠画传》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河南作家协会、河北大学红色文艺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学》杂志社协办,邓州(天津)贸易促进会和北京好音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兵种部原政委田永清少将,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健为、总编辑陈章乐、副总编辑李钊平,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中原文学》执行主编李纲,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姚雪垠评传》作者吴永平,《姚雪垠画传》编者、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及儿媳王琪,《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美籍华人作家李硕儒、法籍华人学者赵小芹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前播放的南阳音乐人黄群德、李琳娜夫妇创作演唱的《伫立丰碑在人间》,为会议奠定厚重基调;杨存恒、王渭、姚琦现场朗读陈美兰为《姚雪垠评传》所作序言及姚雪垠七律三首,以及肖焯玉书写杨青云的《姚雪垠之歌》长卷,和康楠溪教授书法家书写杨青云《“姚学”何以能立起来了》诗歌书法长卷更添人文亮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发言为《我对姚雪垠先生的认识》:很遗憾无法亲临《姚雪垠评传》与《姚雪垠画传》座谈会,现以书面形式谈谈对姚雪垠先生的认识。姚雪垠先生是五四以来的文学大家,其代表作《李自成》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篇幅宏大,更具极高艺术价值,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诸多文史大家赞誉。姚先生不仅是杰出小说家,还是理论家、史学家与思想家。他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创作理念,令人钦佩。他的座右铭"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恰是其创作追求的写照。《李自成》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畅销,研究不断升温。而姚先生本人,不仅文学成就斐然,更有高尚品格。他心怀家国,早年投身革命,历经风雨。晚年仍创作热情高涨,还捐出50万元《李自成》四、五卷版税设立长篇历史小说奖,以奖掖后进。姚雪垠先生淡泊名利,一心向文,是令人敬仰的革命作家与文学巨匠。
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少将田永清发言为《姚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姚老虽已远行,但其精神始终鲜活。他以笔为刃,在文学长河中镌刻时代印记;以心为炬,用严谨学风照亮后学之路。《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书中,那位爱国、坚毅又率真的老者音容宛在,他的作品与人格,永远是滋养我们的精神养分。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书记、董事长张健为发言《守护红色文化根脉,引领青年挺膺担当》:红色文化是民族瑰宝与党的财富,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姚雪垠先生等前辈以创作践行红色使命,为我们立起标杆。守护这一根脉需深挖其精神内核,更要引导青年传承基因,将爱国情怀化为奋斗行动,在复兴路上挺膺担当。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原副总编辑、文史学者郑一奇发言《喜读“姚学”新华章》:近年“姚学”研究喜讯频传:研究分会成立、全集将问世,尽显广阔探索空间。这些新成果突破传统视角,以多学科方法解读先生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姚学”新华章不仅深化了对先生的 认知,更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
《新文学史料》杂志主编郭娟《重新认识姚雪垠/〈姚雪垠评传〉读后》:读《姚雪垠评传》恍如拨云见日。该书以“革命文化人”的精准定位,从全新视角剖析先生的“集团性”与“个人性”边界。其立意新颖、评论得当,跳出“老生常谈”,让我读懂了姚雪垠作为作家与思想者的复杂性,实现了对先生的深度再认识。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姚雪垠评传》吴永平发言题为《试论作家姚雪垠的独特性》。他认为:姚雪垠是个有“主义”的作家,他坚定信仰马列主义,晚年还为思想文化建设建言,“主义”是其研究的“纲”;姚雪垠是个有“匪魂”(“匪魂”源自鲁迅)的作家,他的小说多取材“农民叛逆者”,这与恩格斯、鲁迅、毛泽东对底层反抗者的态度相通,对“农民叛逆者”的感情是其研究的“魂”;姚雪垠是个时有惊世之作的作家,茅盾赞姚雪垠为“文坛飞将”。他在不同时期皆有突破,虽遭部分学者质疑,但这些作品足以彪炳史册;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作家,刘增杰先生曾赞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界独异个性的天才智者”;姚雪垠是个知音高绝的作家,毛泽东曾多次关注姚雪垠,称其“很会写文章”,还指示保护他、支持其创作《李自成》,二十年态度不变堪称知音。 姚雪垠的文坛地位曾被低估,但如今学界已有新声,相信假以时日会有公正评价。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吕彦霖发言说:《姚雪垠评传》为“姚雪垠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指出该书有三大亮点:一是资料的全面性,吴永平耗时八年搜集资料,不仅梳理了姚雪垠的创作手稿、书信日记,还采访了其家人、友人及文学界同仁,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如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曾徒步考察明末战场遗迹;二是视角的客观性,书中既肯定姚雪垠在历史文学领域的开拓贡献,也客观分析其作品的时代局限性,避免了“传记即颂歌”的片面性;三是学术价值的深远性,吴永平不仅解读姚雪垠的作品,更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中,探讨历史文学与时代语境的关系,为当代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吕彦霖同时指出,姚雪垠研究的传承问题值得关注,作为姚雪垠研究的先行者,如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如何做好青年梯队建设,都是应当关注的问题。
姚雪垠儿媳、《姚雪垠画传》作者之一王琪的发言为《简谈父亲与<姚雪垠画传>》:王琪以家人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提供了创作背后的丰富可信的故事:“父亲(姚雪垠)生前曾说‘历史不仅留存在文字里,更是在图像中’,他视老照片、手稿、重要信件为珍贵文献,是‘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姚雪垠画传》收录的600余幅图片,大多来自姚雪垠的私人收藏,有《李自成》的创作手稿,还有他晚年在书桌前伏案写作与大量生活照片。“其中最珍贵的,是父亲1942年在重庆写作《长夜》一页珍贵手稿,和在农场劳动时保留下来的笔记本,里面不仅有故事情节的构思,还有中原民间谚语的记载。王琪表示,画传的编纂旨在用“图像语言”补充文字史料,更生动、更活泼、更真实地反映了父亲漫长曲折的文学道路和文学精神。这既是对父亲事业的传承,也是给读者的一份‘看得见的文学记忆’。”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发言题目《赓续文脉,谱写华章/祝吴永平先生著<姚雪垠评传>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姚雪垠评传》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当代作家评传”系列中的一本重磅力作,是“赓续中原文脉、致敬文学大师”的重要举措。刘晨芳指出,姚雪垠虽长期生活在湖北、四川、上海等外地,但始终以“中原作家”自居,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河南元素,《长夜》以豫西农村为背景,《李自成》中多次写到河南的地理风貌与民俗文化,“他的文字,是中原文化的生动载体”。《姚雪垠评传》是一部厚重之作,传世之作。吴永平老师用扎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尤其重视原刊、原报、原稿、原版、原档及作家笔记、录音等,高屋建瓴的文学史视角,为我们重现姚老创作的时代、姚老作品面世的时代表现,为我们“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姚老的性情、人文理想、信仰追求,为我们擦干历史积垢,将姚老本人的历史和其心态史、创作史,用充满诗意而持重的语言,推到了当下文学研究的台前。
邓州(天津)经贸发展促进会会长孙中臣说:作为本次会议赞助商代表,邓州(天津)经贸发展促进会孙中臣先生动情表示:“姚雪垠先生是邓州人民的永恒骄傲,姚老以笔为剑铸就文学丰碑,以赤子之心滋养故土文风。”姚老设立的春风作文奖多年来如春雨润物,不仅带动邓州文学创作者辈出,更孕育出程韬光、秦俊等深耕历史文学的杰出作家。孙中臣透露,商会此次赞助仅是起点,未来将依托平台资源持续助力姚雪垠研究会发展,核心计划是让经典“活”起来,将《李自成》改编为沉浸式话剧或动画剧集,用当代审美还原“均田免赋”的民生理想与潼关大战的壮阔史诗;把《长夜》打造成纪实短剧或有声专辑,以小人物视角传递乱世中的人性温度。“我们会联动专业团队、听取专家意见,让老读者重温经典,新观众爱上文学,真正实现‘让经典永流传’。”
座谈会主持人、河北大学红色文艺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阎浩岗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此次会议既是对姚雪垠诞辰115周年的纪念,也是对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次梳理。“姚雪垠先生用一生证明,历史文学不是‘历史的附庸’,而是‘以文学照亮历史’的独特载体,他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是冰冷的年号与事件,更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性故事。”阎浩岗表示,《姚雪垠评传》与《姚雪垠画传》的出版,为姚雪垠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评传以文字构建“精神图谱”,画传以图像还原“生活现场”,二者相辅相成,让这位文学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阎教授强调,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存在“戏说历史”“套路化叙事”等问题,而姚雪垠“严谨考证、真诚写作”的精神,恰是对这些乱象的最好回应。“希望今天的座谈会能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创作者以姚雪垠为榜样,写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文学温度的作品;也让更多研究者关注姚雪垠的文学遗产,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姚雪垠评传》已于2025年8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会上向与会者赠送;《姚雪垠画传》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推出,后续将向与会者寄赠。李东鸽、陶新初、邓州市关工委还为会议提供了《姚雪垠与书画艺术》《姚雪垠的故事》,中原文学杂志提供了设有“姚雪垠纪念专栏”第9期杂志,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会议内容。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文渠乡姚营寨村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