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绽芳华,两新谱新篇。近日,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2.5公里环形动线,串联六大主题舞台,覆盖园区核心区域(文博区、文创区、文商区),用文艺结合工业建筑特色设计差异化场景,将2.5公里工业动线转化为艺术走廊,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文艺两新”的创造力与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实现“一步一景、一步一新”的独特体验。
快板《文艺两新谱新篇》,表演者:林圣(湖北省“百花书会”二等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曲艺演员)、刘岩奇(湖北省“百花书会”二等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曲艺演员)
两新谱新篇。活动由快板《文艺两新谱新篇》拉开展演序幕,展示湖北省“文艺两新”成果,从湖北“文艺两新”发展脉络、“三个一百”文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与“文艺两新”有效结合、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等方面呈现湖北“文艺两新”的接续发展历程。
汉绣艺术 黄春萍(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
传统手工拼布 刘敏(武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汉市区级传统手工拼布非遗传承人)
武汉面塑 张露文(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部六省文化创意产品联展银奖获得者)
武汉剪纸 余华(胡氏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剪纸协会副秘书长)
剪纸 陈浩洋(大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凤竹之孙)
铝雕 容正茂(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一级美术师)
剪云拼布绣 殷海霞(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匠心传世坊。汉绣艺术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世间万千精彩;传统手工拼布巧手拼接,让碎布焕发新生魅力;武汉面塑指尖轻舞,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武汉剪纸剪走龙蛇,纸间绽放瑰丽图案;铝雕精雕细琢,赋予金属灵动之美;剪云拼布绣匠心独运,将拼布与刺绣完美融合;蓝染艺术传承古法,染出梦幻般的蓝色世界;套色印章精心钤印,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
书法家 明媚(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书法家 潘亮(湖北省教师书法家协会理事、黄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沈海霞(湖北省书协会员、湖北省书画家联谊会理事)
书法家 张助刚(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优秀奖获得者)
卫细银布雕以布为材,雕琢出细腻的布艺珍品;佛圣堂木雕刀法娴熟,在木材上雕刻出信仰与艺术;剪纸剪艺精湛,让纸张诉说动人故事;汪道元烟斗打造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精品;大冶铜雕在锤凿之下,铜材绽放古朴光芒;海明电烙画以烙铁为笔,在木板上绘就奇妙画卷;阳新布贴传承技艺,让布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他们共同续写着非遗文化的辉煌篇章。
画家 谈奎(央视12频道专题片《我的旅伴苏东坡——墨香兄弟情》主题人物、全国书法大赛“松风阁杯”优秀奖获得者)
画家 熊平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二级美术师)
海明电烙画 陈海明(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著名烙画艺术家)
烟斗 汪道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观众的脚步随节目而停留,川剧绝活《变脸》让观众看到了时代之变,生活之变,变的是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传世匠心。
川剧《变脸》,表演者:胡启文(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青年演员)
琴歌《桃花庵歌》,表演者:彭甜(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谱琴歌传唱项目传承人)、方添乐(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三届灵声杯”青年组金奖获得者)、王甜甜(虞山吴派古琴艺术传承人)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表演者:曹祝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戏剧“牡丹花大奖”获得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沈海燕(全国“黄梅之星”戏曲演员大赛金奖获得者、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二级演员)
翰墨丹青阁。琴歌《桃花庵歌》、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将现场的氛围推向了诗意与烟火气并存、雅致与欢快交织的独特境界,书法家、美术家以笔为媒,展现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书法家的笔墨、美术家的构图、琴歌的旋律、戏曲的表演跨界融合,打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构建了一个“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文化空间。
器乐三重奏《我的祖国》,表演者:刘琴(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敦煌杯NAFA”新加坡国际二胡比赛职业组铜奖获得者、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二胡演奏员)、朱睿淇(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第十届湖北“群星奖”获得者、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小提琴演奏员)
女声二重唱《龙船调》,表演者:刘芸(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歌手)、陈玥(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青年女高音)
楚韵百味轩。黄石特色美食展让人食指大动,器乐三重奏《我的祖国》、湖北民歌《龙船调》轮番上演。通过“美食+音乐”的组合模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单一感官体验,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互动。观众在品尝美食时,耳边回荡着《我的祖国》的激昂旋律或《龙船调》的欢快节奏,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更使黄石的美食文化与音乐艺术在情感层面产生深度联结。
情景表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表演者:周莹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个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首届室内乐声乐比赛金奖获得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胡君仪(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青年歌手)
旧貌换新颜。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粗细磨车间这一承载工业历史记忆的场景中,情景表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它以充满激情的表演,重现工人阶级奋斗风貌,唤起对工业辉煌历史的记忆;车间实景与歌曲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工人劳动场景,增强情感共鸣;同时彰显“文艺两新”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通过文艺形式传承工业文化,赋予旧车间新的文化内涵,擦亮了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品牌。
《怀旧金曲演唱》,表演者:毕丝丝(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获得者、青年歌手)、肖可欣(首届湖北乡村音乐潮“潮人大赛”优秀奖获得者、青年歌手)、张璐(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
《怀旧金曲演唱》,表演者:于文皓(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程卿(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樊诚(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
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表演者:裘舒涵(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声乐博士)、黄峻(湖北交响乐团书记、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荧屏歌手奖获得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活动最后,直播基地与火车站成为情感共振的舞台,《怀旧金曲联唱》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以“时代记忆”与“家国情怀”的双线叙事,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集体共鸣的高潮。
主持人:段建海(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徐睿捷(武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大合影
展演活动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用流动的舞台呈现文艺与工业遗产的有效结合;演员与观众面对面,让节目焕发别样的风采;把工人车间变成演绎舞台、把黄石特产推介给全省文艺代表、近距离观摩文艺家创作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工业风”中的文艺之旅,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节目单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7-17 来源:湖北省文联两新办 作者:
文艺绽芳华,两新谱新篇。近日,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2.5公里环形动线,串联六大主题舞台,覆盖园区核心区域(文博区、文创区、文商区),用文艺结合工业建筑特色设计差异化场景,将2.5公里工业动线转化为艺术走廊,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文艺两新”的创造力与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实现“一步一景、一步一新”的独特体验。
快板《文艺两新谱新篇》,表演者:林圣(湖北省“百花书会”二等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曲艺演员)、刘岩奇(湖北省“百花书会”二等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曲艺演员)
两新谱新篇。活动由快板《文艺两新谱新篇》拉开展演序幕,展示湖北省“文艺两新”成果,从湖北“文艺两新”发展脉络、“三个一百”文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与“文艺两新”有效结合、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等方面呈现湖北“文艺两新”的接续发展历程。
汉绣艺术 黄春萍(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
传统手工拼布 刘敏(武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汉市区级传统手工拼布非遗传承人)
武汉面塑 张露文(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部六省文化创意产品联展银奖获得者)
武汉剪纸 余华(胡氏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剪纸协会副秘书长)
剪纸 陈浩洋(大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凤竹之孙)
铝雕 容正茂(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一级美术师)
剪云拼布绣 殷海霞(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匠心传世坊。汉绣艺术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世间万千精彩;传统手工拼布巧手拼接,让碎布焕发新生魅力;武汉面塑指尖轻舞,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武汉剪纸剪走龙蛇,纸间绽放瑰丽图案;铝雕精雕细琢,赋予金属灵动之美;剪云拼布绣匠心独运,将拼布与刺绣完美融合;蓝染艺术传承古法,染出梦幻般的蓝色世界;套色印章精心钤印,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
书法家 明媚(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书法家 潘亮(湖北省教师书法家协会理事、黄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沈海霞(湖北省书协会员、湖北省书画家联谊会理事)
书法家 张助刚(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优秀奖获得者)
卫细银布雕以布为材,雕琢出细腻的布艺珍品;佛圣堂木雕刀法娴熟,在木材上雕刻出信仰与艺术;剪纸剪艺精湛,让纸张诉说动人故事;汪道元烟斗打造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精品;大冶铜雕在锤凿之下,铜材绽放古朴光芒;海明电烙画以烙铁为笔,在木板上绘就奇妙画卷;阳新布贴传承技艺,让布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他们共同续写着非遗文化的辉煌篇章。
画家 谈奎(央视12频道专题片《我的旅伴苏东坡——墨香兄弟情》主题人物、全国书法大赛“松风阁杯”优秀奖获得者)
画家 熊平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二级美术师)
海明电烙画 陈海明(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著名烙画艺术家)
烟斗 汪道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观众的脚步随节目而停留,川剧绝活《变脸》让观众看到了时代之变,生活之变,变的是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传世匠心。
川剧《变脸》,表演者:胡启文(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青年演员)
琴歌《桃花庵歌》,表演者:彭甜(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谱琴歌传唱项目传承人)、方添乐(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三届灵声杯”青年组金奖获得者)、王甜甜(虞山吴派古琴艺术传承人)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表演者:曹祝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戏剧“牡丹花大奖”获得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沈海燕(全国“黄梅之星”戏曲演员大赛金奖获得者、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二级演员)
翰墨丹青阁。琴歌《桃花庵歌》、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将现场的氛围推向了诗意与烟火气并存、雅致与欢快交织的独特境界,书法家、美术家以笔为媒,展现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书法家的笔墨、美术家的构图、琴歌的旋律、戏曲的表演跨界融合,打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构建了一个“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文化空间。
器乐三重奏《我的祖国》,表演者:刘琴(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敦煌杯NAFA”新加坡国际二胡比赛职业组铜奖获得者、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二胡演奏员)、朱睿淇(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第十届湖北“群星奖”获得者、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小提琴演奏员)
女声二重唱《龙船调》,表演者:刘芸(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青年歌手)、陈玥(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青年女高音)
楚韵百味轩。黄石特色美食展让人食指大动,器乐三重奏《我的祖国》、湖北民歌《龙船调》轮番上演。通过“美食+音乐”的组合模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单一感官体验,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互动。观众在品尝美食时,耳边回荡着《我的祖国》的激昂旋律或《龙船调》的欢快节奏,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更使黄石的美食文化与音乐艺术在情感层面产生深度联结。
情景表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表演者:周莹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个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首届室内乐声乐比赛金奖获得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胡君仪(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青年歌手)
旧貌换新颜。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粗细磨车间这一承载工业历史记忆的场景中,情景表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它以充满激情的表演,重现工人阶级奋斗风貌,唤起对工业辉煌历史的记忆;车间实景与歌曲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工人劳动场景,增强情感共鸣;同时彰显“文艺两新”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通过文艺形式传承工业文化,赋予旧车间新的文化内涵,擦亮了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品牌。
《怀旧金曲演唱》,表演者:毕丝丝(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获得者、青年歌手)、肖可欣(首届湖北乡村音乐潮“潮人大赛”优秀奖获得者、青年歌手)、张璐(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
《怀旧金曲演唱》,表演者:于文皓(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程卿(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樊诚(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青年歌手)
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表演者:裘舒涵(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获得者、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声乐博士)、黄峻(湖北交响乐团书记、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荧屏歌手奖获得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活动最后,直播基地与火车站成为情感共振的舞台,《怀旧金曲联唱》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以“时代记忆”与“家国情怀”的双线叙事,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集体共鸣的高潮。
主持人:段建海(湖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徐睿捷(武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大合影
展演活动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用流动的舞台呈现文艺与工业遗产的有效结合;演员与观众面对面,让节目焕发别样的风采;把工人车间变成演绎舞台、把黄石特产推介给全省文艺代表、近距离观摩文艺家创作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工业风”中的文艺之旅,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节目单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