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截止8月7日,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9亿元,成为暑期档兼具口碑与教育意义的现象级作品。
《南京照相馆》依托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考证与真实人物原型,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聚焦几位平民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觉醒的历程,最终他们通过留存并传递日军暴行影像证据,完成“为众生显影”“为历史显影”的使命。
微观视角下的历史切片
《南京照相馆》是一次以小见大的创作,从一个新颖的小视角——照相,来切入、回望宏大的历史。影片以“吉祥照相馆”这一封闭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普通百姓的日常与抉择,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沉重历史。
照片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在和平年代是百姓笑脸的载体,在战时却被日军异化为侵略工具——他们既用镜头记录屠杀,又强迫拍摄“亲善照”粉饰罪行。而照相馆众人守护的罪证照片,恰是对这种虚伪的最有力反击。
从胆怯到觉醒的真实小人物群像
导演申奥在访谈时表示希望透过小人物的视角,将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普通人并非天生英雄,他们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展现出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影片对小人物的刻画打破了英勇无私的英雄模板,着力呈现其真实的人性挣扎。
《南京照相馆》毫不避讳地展示主角们的恐惧。阿昌的颤抖、毓秀的紧张、老金的小心翼翼,都是面临生死威胁时最自然的反应。这种对恐惧的真实描绘,是塑造“真实”小人物的基石,从而让观众们理解,英雄行为并非源于无畏,而是在深知恐惧后依然做出的选择。
同样,他们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阿昌需要亲眼目睹暴行照片,毓秀需要感受到同胞受难的切肤之痛,王广海需要意识到覆巢之下无完卵。每一次冲击都是催化剂,推动他们克服自身局限。他们的勇气,是在与自身恐惧的反复较量中,在同伴的相互扶持和激励下,一点点积累和迸发出来的。
因此, 他们的行动动机最初可能混杂着自保、投机、欺骗。影片并未将这些“小”动机剥离或贬低,而是将它们作为人性真实的底色。恰恰是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小”情感基础上,对民族大义、守护真相的“大”情怀才显得更加真挚和可贵。他们的抗争,既是家国之义,亦是个人在绝境中寻求尊严和价值的必然。此外,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充满真实的犹豫与挣扎。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在绝境中被激发出勇气,这种 “不完美” 恰恰让人物更具说服力。
在真实中照见人性力量
影片的吸引力,在于让观众透过小人物的眼睛触摸历史。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历史细节的还原,更体现在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普通人的恐惧与勇敢、自私与利他,共同构成了那段黑暗岁月里最动人的光。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根植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土壤,主创想借由这个故事留下的,绝不是沉溺于悲痛和煽动极端情绪,更不是刻意制造仇恨,而是要留下更为深远、更具力量的价值。
正如影片所传递的:铭记历史,不仅要记住宏大的时间节点,更要看见那些在尘埃里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更让我们相信,平凡生命中蕴藏的勇气,永远能穿透黑暗。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8-11 来源:湖北文艺公众号 作者:习若斐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截止8月7日,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9亿元,成为暑期档兼具口碑与教育意义的现象级作品。
《南京照相馆》依托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考证与真实人物原型,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聚焦几位平民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觉醒的历程,最终他们通过留存并传递日军暴行影像证据,完成“为众生显影”“为历史显影”的使命。
微观视角下的历史切片
《南京照相馆》是一次以小见大的创作,从一个新颖的小视角——照相,来切入、回望宏大的历史。影片以“吉祥照相馆”这一封闭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普通百姓的日常与抉择,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沉重历史。
照片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在和平年代是百姓笑脸的载体,在战时却被日军异化为侵略工具——他们既用镜头记录屠杀,又强迫拍摄“亲善照”粉饰罪行。而照相馆众人守护的罪证照片,恰是对这种虚伪的最有力反击。
从胆怯到觉醒的真实小人物群像
导演申奥在访谈时表示希望透过小人物的视角,将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普通人并非天生英雄,他们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展现出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影片对小人物的刻画打破了英勇无私的英雄模板,着力呈现其真实的人性挣扎。
《南京照相馆》毫不避讳地展示主角们的恐惧。阿昌的颤抖、毓秀的紧张、老金的小心翼翼,都是面临生死威胁时最自然的反应。这种对恐惧的真实描绘,是塑造“真实”小人物的基石,从而让观众们理解,英雄行为并非源于无畏,而是在深知恐惧后依然做出的选择。
同样,他们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阿昌需要亲眼目睹暴行照片,毓秀需要感受到同胞受难的切肤之痛,王广海需要意识到覆巢之下无完卵。每一次冲击都是催化剂,推动他们克服自身局限。他们的勇气,是在与自身恐惧的反复较量中,在同伴的相互扶持和激励下,一点点积累和迸发出来的。
因此, 他们的行动动机最初可能混杂着自保、投机、欺骗。影片并未将这些“小”动机剥离或贬低,而是将它们作为人性真实的底色。恰恰是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小”情感基础上,对民族大义、守护真相的“大”情怀才显得更加真挚和可贵。他们的抗争,既是家国之义,亦是个人在绝境中寻求尊严和价值的必然。此外,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充满真实的犹豫与挣扎。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在绝境中被激发出勇气,这种 “不完美” 恰恰让人物更具说服力。
在真实中照见人性力量
影片的吸引力,在于让观众透过小人物的眼睛触摸历史。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历史细节的还原,更体现在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普通人的恐惧与勇敢、自私与利他,共同构成了那段黑暗岁月里最动人的光。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根植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土壤,主创想借由这个故事留下的,绝不是沉溺于悲痛和煽动极端情绪,更不是刻意制造仇恨,而是要留下更为深远、更具力量的价值。
正如影片所传递的:铭记历史,不仅要记住宏大的时间节点,更要看见那些在尘埃里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更让我们相信,平凡生命中蕴藏的勇气,永远能穿透黑暗。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