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大家评论 | 自媒体时代的“恶意”

发布时间: 2025-09-15 来源: 省文联微信公众号 作者: 李沛芳 [关闭窗口]

没有谁能真正意义上走出网暴。

一位白衣女护士,一位抗癌小天使,雨夜,双双坠楼,唯一目击者(孩子母亲)第一时间向警察和媒体宣布:是护士将她的女儿推下楼······

图片

这是2025年暑期档电影《恶意》开头的一幕。充满了“陈思诚式”悬疑商业片的味道,很多观众都可以辨味识人。陈思诚尤为擅长捕捉当下社会的“痛点”和“爽点”,并将其与悬疑推理元素融汇,从而精准吸引观众的目光。

《恶意》讲述了“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后,抗癌小天使静静的母亲一句控诉,引发了网络几度反转的“狂欢轰炸式”恶评。媒体人叶攀在追求真相和抢占流量的艰难游走中深陷“网络恶意漩涡”,谁是凶手?只是一个表面论题,而“指尖上的恶意”在反转的剧情中开始浮出水面。

图片

《恶意》敏锐地发现了自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的恶意,触及了习焉不察的社会问题,并将其与“人性深处”对接,显示了其取材方面的高明之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指出: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而新媒体时代,人人不用负责、不被人注视、群体性性质更是极大地放大了人性的恶意。当恶意集聚,就成了一股庞大的攻击性力量,容易被利用,容易被裹挟。

护士李悦“做小三”、夜店买醉等照片爆光于网络,各路博主就第一时间通过段子、歌曲、诗歌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引导网民用舆论恶意集体围攻李悦,“茶”“婊”的标签完美对接上“凶手”的帽子。而当静静母亲尤茜酒吧卖酒照片、不接女儿氧气管视频被传上网络,舆论又一边倒地开始审判母亲、攻击尤茜,“母职失责”又是一把致人于死地的刀。最后的一次反转,换成叶攀被推上“恶女”的审判椅,“杀人记者”和“恶女”标签,将叶攀从光环顶端杀伐出局。在每一次的舆论背后,都有“唯流量是尊”的自媒体人的操纵。恶意就这样产生、发酵,继而转化为毁灭性的力量。

图片

2012年陈凯歌导演的,由高圆圆、姚晨、赵又廷主演的《搜索》,同样也是”网暴题材”,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因“公交车不让座”事件,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叶蓝秋被逼到生活死角的故事。不同的是,《搜索》里,网暴杀人起的是“导火索”的作用,电影的内核还是一个关于“女性情感悲剧”和“女性离开”的议题。

而《恶意》里,导演陈思诚想讨论的是“人性灰度”,是不再非黑即白,不再塑造完美受害人和完美主角,开始通过电影来探讨“人人都是配角,人人都具有人性的‘灰色地带’”。他在影片中构建了一个没有出口的镜像迷宫,当人人都在寻找真相之时,每个人都成了真相碎片,碎片并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真相,反而从碎片中照到了自己不忍直视的内心。为了打造“人性镜像”,电影还设置了实际的镜子、水面倒影和玻璃反光,每一次的转身,人总是被自己的镜像所包围,指引着人直视阴暗,正视自己内心的灰色地带。

图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恶意》照见了人性的灰度,触及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痛点,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是用一个接一个的热门话题,一个接一个的反转爽点,来博取流量,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那个本该深挖的“人性黑洞”就在以“流量”为标尺的商业交换中“流产”了。抨击“流量挤兑良知”的电影主题,却在为了博取更大的流量,自媒体时代的流量裹挟仿佛有点“闭环”循环的感觉了。

社会问题的指向,永远是寻求解决之道。如今,网络治理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网暴仍然时时在发生,这场正义与恶意的战斗,必须由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戏外的每一个人深思之余,唤起内心的良知和同情,不仅是对他人的“刀下留情”,也是规避自我的“反噬之剑”。毕竟,你最终能够爱的是自己,最终能够伤害的,也只有自己。

图片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大家评论 | 自媒体时代的“恶意”

发表时间:2025-09-15 来源:省文联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沛芳

没有谁能真正意义上走出网暴。

一位白衣女护士,一位抗癌小天使,雨夜,双双坠楼,唯一目击者(孩子母亲)第一时间向警察和媒体宣布:是护士将她的女儿推下楼······

图片

这是2025年暑期档电影《恶意》开头的一幕。充满了“陈思诚式”悬疑商业片的味道,很多观众都可以辨味识人。陈思诚尤为擅长捕捉当下社会的“痛点”和“爽点”,并将其与悬疑推理元素融汇,从而精准吸引观众的目光。

《恶意》讲述了“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后,抗癌小天使静静的母亲一句控诉,引发了网络几度反转的“狂欢轰炸式”恶评。媒体人叶攀在追求真相和抢占流量的艰难游走中深陷“网络恶意漩涡”,谁是凶手?只是一个表面论题,而“指尖上的恶意”在反转的剧情中开始浮出水面。

图片

《恶意》敏锐地发现了自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的恶意,触及了习焉不察的社会问题,并将其与“人性深处”对接,显示了其取材方面的高明之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指出: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而新媒体时代,人人不用负责、不被人注视、群体性性质更是极大地放大了人性的恶意。当恶意集聚,就成了一股庞大的攻击性力量,容易被利用,容易被裹挟。

护士李悦“做小三”、夜店买醉等照片爆光于网络,各路博主就第一时间通过段子、歌曲、诗歌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引导网民用舆论恶意集体围攻李悦,“茶”“婊”的标签完美对接上“凶手”的帽子。而当静静母亲尤茜酒吧卖酒照片、不接女儿氧气管视频被传上网络,舆论又一边倒地开始审判母亲、攻击尤茜,“母职失责”又是一把致人于死地的刀。最后的一次反转,换成叶攀被推上“恶女”的审判椅,“杀人记者”和“恶女”标签,将叶攀从光环顶端杀伐出局。在每一次的舆论背后,都有“唯流量是尊”的自媒体人的操纵。恶意就这样产生、发酵,继而转化为毁灭性的力量。

图片

2012年陈凯歌导演的,由高圆圆、姚晨、赵又廷主演的《搜索》,同样也是”网暴题材”,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因“公交车不让座”事件,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叶蓝秋被逼到生活死角的故事。不同的是,《搜索》里,网暴杀人起的是“导火索”的作用,电影的内核还是一个关于“女性情感悲剧”和“女性离开”的议题。

而《恶意》里,导演陈思诚想讨论的是“人性灰度”,是不再非黑即白,不再塑造完美受害人和完美主角,开始通过电影来探讨“人人都是配角,人人都具有人性的‘灰色地带’”。他在影片中构建了一个没有出口的镜像迷宫,当人人都在寻找真相之时,每个人都成了真相碎片,碎片并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真相,反而从碎片中照到了自己不忍直视的内心。为了打造“人性镜像”,电影还设置了实际的镜子、水面倒影和玻璃反光,每一次的转身,人总是被自己的镜像所包围,指引着人直视阴暗,正视自己内心的灰色地带。

图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恶意》照见了人性的灰度,触及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痛点,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是用一个接一个的热门话题,一个接一个的反转爽点,来博取流量,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那个本该深挖的“人性黑洞”就在以“流量”为标尺的商业交换中“流产”了。抨击“流量挤兑良知”的电影主题,却在为了博取更大的流量,自媒体时代的流量裹挟仿佛有点“闭环”循环的感觉了。

社会问题的指向,永远是寻求解决之道。如今,网络治理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网暴仍然时时在发生,这场正义与恶意的战斗,必须由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戏外的每一个人深思之余,唤起内心的良知和同情,不仅是对他人的“刀下留情”,也是规避自我的“反噬之剑”。毕竟,你最终能够爱的是自己,最终能够伤害的,也只有自己。

图片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