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与精神风貌,古老的书法艺术及其表现形式,正是彼时社会图景的深刻映照。作为根植于时代土壤、汲取生活灵感的艺术门类,书法以其特有的审美高度,长期徘徊于“曲高和寡”的神圣殿堂。欲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融入日常生活肌理,需写好“起、承、转、合”四字文章。
一、“起”,即起源。理解与欣赏书法艺术,必先溯其本源,通晓其历史脉络。客观而言,楷书、行书的艺术形式相对易于被大众感知,而篆、隶、草书,乃至甲骨、金文、简帛等远古遗韵,其“美”之真谛则需更高审美素养方能品鉴。面向公众普及书法基础知识,实为当务之急。当下“展厅文化”虽盛,但参与者多为书家及少数爱好者,普通民众鲜少主动参与。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市书协于5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品作品展导览、湖北省书法院7月推出的“文墨存续”主题书法展公益导览等举措,昭示着各级书协组织正积极尝试在展览期间嵌入宣教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多渠道广而告之,邀请专业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于作品前为普通观众解析笔法源流、结体奥妙、章法布局,受到社会大众好评。
各级文化文艺机构、书协组织、教育部门,需系统宣教书法“起源”常识,明晰汉字与书法关联,梳理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随时代嬗变轨迹、历史背景及深远影响,阐释不同书体以线条重构为核心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基点,从而引导公众习得书法鉴赏基础能力。
二、“承”,即承续。艺术为时代之镜鉴,其表现形式既根植于当下,也无法割裂前代深厚积淀。书法艺术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皆映照出中华民族思辨、进取、爱国等精神谱系。当代书法创作,首先要厘清“守正”与“创新”辩证关系,深入学古、研古、尚古,不止于摹其形貌,更重要的是体悟笔墨背后蕴藏的民族精神内核,确保这门古老艺术在钢筋丛林与网络自媒体交织的当下,得以完整承续、正向弘扬。
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严谨倡导临习古帖、师法古人的正统路径,坚决涤荡随意涂抹、章法紊乱“江湖书法”流弊,引导大众深入传统,明辨妍媸,步入传承、研习、深耕书法艺术的正途。
三、“转”,即转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指向。要“往外转”破壁除障,历史上书法技艺传授笼罩着神圣性与神秘感,传承模式相对保守,精妙笔法被视为机密,客观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推广。要通过“开门办展览”“书法进校园”“社区书法讲堂”等多种形式,借助互联网、自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媒介,强化书法知识、书法活动传播度和覆盖面,推动书法艺术瑰宝走出“深闺”。
要“往下转”普惠基层,传统书法艺术主流传播圈层集中于亲属、师生、宫廷与士绅阶层,属典型“阳春白雪”,如今让更多人知晓书法文化方能汇集强大文化自信。要推动书法艺术直达基层,多组织与基层社会相关、与群众生活密切的书法活动,使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广泛的群体浸润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之中。
四、“合”,即融合。在特定时代,书法文化要融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和群众诉求,方能高质量发展。要合乎主流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书法艺术,需与主流同频共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独特作用。应紧扣新中国诞辰、党的华诞、建军纪念等重大时政节点,围绕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的中国精神谱系,策划主题书法展览、学术研讨,深情礼赞党的伟业、时代的壮阔、人民的荣光。
要合乎地方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书法活动需真金白银支撑,地方承接书法活动除弘扬传统文化外,还期待书法活动为地方文旅IP赋能提质。要在书法本色中植入更多地方文化符号,比如,书法展览中,作品内容需与赞美当地古诗文相关,或围绕当地景点、形象等创作,亦或从书法角度紧扣当地文化历史开展理论研讨,提升地方文化的热度等等,湖北十堰6月举办的“‘大道武当’篆刻艺术展”、福建福州5月举办的“严复与近现代书法研究专题讨论会”、重庆彭水正在举办的“首届‘黄山谷’全国书法大赛”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书法实践,彰显当代书法艺术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要合乎群众需求。如今群众文艺欣赏水平,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品位、风格与质量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期待。新时代的群众需要更加正统、高雅的书法形式,更加易得、养心的书法活动,比如,湖北省实施的“乡村书法潮”,将优质书法资源直达基层,浙江省打造“浙江书法村”,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等以基层元素为重点的主题性书法活动,引导高品质书法与广大基层群众“无缝触达”,让群众用极低的成本享受艺术熏陶与心灵润泽。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9-18 来源:《中国书法报》 作者:曾博文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与精神风貌,古老的书法艺术及其表现形式,正是彼时社会图景的深刻映照。作为根植于时代土壤、汲取生活灵感的艺术门类,书法以其特有的审美高度,长期徘徊于“曲高和寡”的神圣殿堂。欲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融入日常生活肌理,需写好“起、承、转、合”四字文章。
一、“起”,即起源。理解与欣赏书法艺术,必先溯其本源,通晓其历史脉络。客观而言,楷书、行书的艺术形式相对易于被大众感知,而篆、隶、草书,乃至甲骨、金文、简帛等远古遗韵,其“美”之真谛则需更高审美素养方能品鉴。面向公众普及书法基础知识,实为当务之急。当下“展厅文化”虽盛,但参与者多为书家及少数爱好者,普通民众鲜少主动参与。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市书协于5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品作品展导览、湖北省书法院7月推出的“文墨存续”主题书法展公益导览等举措,昭示着各级书协组织正积极尝试在展览期间嵌入宣教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多渠道广而告之,邀请专业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于作品前为普通观众解析笔法源流、结体奥妙、章法布局,受到社会大众好评。
各级文化文艺机构、书协组织、教育部门,需系统宣教书法“起源”常识,明晰汉字与书法关联,梳理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随时代嬗变轨迹、历史背景及深远影响,阐释不同书体以线条重构为核心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基点,从而引导公众习得书法鉴赏基础能力。
二、“承”,即承续。艺术为时代之镜鉴,其表现形式既根植于当下,也无法割裂前代深厚积淀。书法艺术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皆映照出中华民族思辨、进取、爱国等精神谱系。当代书法创作,首先要厘清“守正”与“创新”辩证关系,深入学古、研古、尚古,不止于摹其形貌,更重要的是体悟笔墨背后蕴藏的民族精神内核,确保这门古老艺术在钢筋丛林与网络自媒体交织的当下,得以完整承续、正向弘扬。
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严谨倡导临习古帖、师法古人的正统路径,坚决涤荡随意涂抹、章法紊乱“江湖书法”流弊,引导大众深入传统,明辨妍媸,步入传承、研习、深耕书法艺术的正途。
三、“转”,即转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指向。要“往外转”破壁除障,历史上书法技艺传授笼罩着神圣性与神秘感,传承模式相对保守,精妙笔法被视为机密,客观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推广。要通过“开门办展览”“书法进校园”“社区书法讲堂”等多种形式,借助互联网、自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媒介,强化书法知识、书法活动传播度和覆盖面,推动书法艺术瑰宝走出“深闺”。
要“往下转”普惠基层,传统书法艺术主流传播圈层集中于亲属、师生、宫廷与士绅阶层,属典型“阳春白雪”,如今让更多人知晓书法文化方能汇集强大文化自信。要推动书法艺术直达基层,多组织与基层社会相关、与群众生活密切的书法活动,使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广泛的群体浸润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之中。
四、“合”,即融合。在特定时代,书法文化要融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和群众诉求,方能高质量发展。要合乎主流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书法艺术,需与主流同频共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独特作用。应紧扣新中国诞辰、党的华诞、建军纪念等重大时政节点,围绕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的中国精神谱系,策划主题书法展览、学术研讨,深情礼赞党的伟业、时代的壮阔、人民的荣光。
要合乎地方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书法活动需真金白银支撑,地方承接书法活动除弘扬传统文化外,还期待书法活动为地方文旅IP赋能提质。要在书法本色中植入更多地方文化符号,比如,书法展览中,作品内容需与赞美当地古诗文相关,或围绕当地景点、形象等创作,亦或从书法角度紧扣当地文化历史开展理论研讨,提升地方文化的热度等等,湖北十堰6月举办的“‘大道武当’篆刻艺术展”、福建福州5月举办的“严复与近现代书法研究专题讨论会”、重庆彭水正在举办的“首届‘黄山谷’全国书法大赛”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书法实践,彰显当代书法艺术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要合乎群众需求。如今群众文艺欣赏水平,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品位、风格与质量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期待。新时代的群众需要更加正统、高雅的书法形式,更加易得、养心的书法活动,比如,湖北省实施的“乡村书法潮”,将优质书法资源直达基层,浙江省打造“浙江书法村”,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等以基层元素为重点的主题性书法活动,引导高品质书法与广大基层群众“无缝触达”,让群众用极低的成本享受艺术熏陶与心灵润泽。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