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西出唐古拉山,一路奔腾,横贯中国中部,最终注入东海。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干流流经11个省区市,造就了无以计数的江山胜景和人文胜迹;它也是一条文化意义上的河流,在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文化,标识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深度和精神高度。古往今来,长江一直是备受作家、诗人青睐的书写对象,它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聚焦长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展开书写,长江在审美对象化中逐渐生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作为自然造物的长江,它首先凝结的是与个体生命密切关联的情感和意义。譬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借景抒发乡愁;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借景表达别情;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以江水比喻爱情;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以江流寄托隐逸;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以潮平帆立象征阔远的人生境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以行舟之快隐喻生命自由的狂喜;董士锡的“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是借浩瀚江水寄托希望;张若虚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借滚滚流水感伤孤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对崇高之美的赞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而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是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必然命运的慨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与长江的情感激荡变得更为深沉丰富,于是作为符号的长江又被赋予了家国情怀的象征意义。从范仲淹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广阔时空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示,到辛弃疾咏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意象中已然融入了社稷之忧、兴亡之思,其境界变得更为阔大浑厚。就这样,长江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价值内涵,最终演变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同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长江书写也始终处在时代场域之中,不断生成出新的象征意义。革命历史小说《红岩》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传奇,以江畔红岩来隐喻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赋予了长江红色基因。系列小说《长江三部曲》生动记录了川江两岸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曲折历程,赋予了长江抗争奋斗的内涵。长篇小说《蟠虺》和《听漏》,则以青铜重器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提升了长江的人文精神高度。而纪实散文《上上长江》《问道三江源》则将自然风光与古老神话、历史传说、文化习俗以及作家的个体体验相融合,对长江进行多维度溯源,赋予了长江“根”的意义。报告文学《和平长江》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视角解读长江,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长江意象象征着对历史、生态和文化的敬畏。报告文学《长江九歌》全景式记录新时代长江的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实践,塑造了一条民生之江、生态之江,赋予了长江绿色人文内涵。报告文学《大江本纪》则通过对长江历史、地理、人文的描述,借助水脉和文脉来探寻大江的自然流变与文明演变,揭示了长江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坚韧顽强。显然,时代不断激活并丰富着作为符号的长江的内涵,长江所焕发的精神也在不断为时代进步赋能。
作为自然存在之物,长江的地理学、水文学内涵是丰富的,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中来观照,更能不断激发生成新的历史、文化、美学、哲学意蕴,使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保持不竭创造活力,持续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作为审美对象的长江,一旦被赋予浪漫的想象、优美的意境、诗意的情怀和智慧的哲思,它就成了诗与美的载体,成了情与思的载体,成了想象无穷远方的载体……古老的长江永远向着未来敞开,这就意味着一切试图创新的书写都存在可能。面对穿越时空而来的如此雄奇、壮阔而深沉的象征符号,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大地,以“发现”之眼去悉心观照,将新的时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积淀有机熔铸,完成新时代的长江塑形与精神提炼。
回眸人类文明史,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审视长江,我们会发现它蕴含着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坚实底气。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了干栏式建筑、黑陶制作和水稻种植,堪称南方文化的先驱;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的屈家岭文化,反映出长江中游很早就有农业聚落发展,人工稻谷、陶塑工艺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城池、完整的水利设施和精美的玉器;商代晚期的三星堆文化,大量的青铜器和金器表明成熟的青铜文明已经出现。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明成果,足以让长江熠熠生辉,自信地傲视同时期的世界文明。结合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最新成果,新时代的长江书写将在“返回”的路径上打开新的美学面向。
长江流域的经济一直较为发达,古代就流行“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经济的高度发展会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朱熹、陆九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无不领一时风气之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早期的共产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均发生于长江流域,反映出长江文化“敢为人先”的特点。流动是长江的物理运动特性,表现在文化层面则象征着涤旧更新。从勇于创新的视角去观照长江,相信这条大河的浪花能与时代激荡起洪钟大吕般的回响。
如果从地图上观察长江及其支流,会发现它们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呈开放状态。长江有8大支流、700多条小支流、3600多条小小支流,这种通江达海、万流汇聚的地理特点,在古代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贸易线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区域的交流融合。长江流域的商品、技术的对外出口以及异域商品、技术的对内输入,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长江不仅把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融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的交流互鉴。世界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如果从大河文明对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江,相信也能打开全新的书写空间和精神空间。
长江造就了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长江,因此,新时代的文艺书写必须立足现实,努力“发现”长江,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长江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永远奔流在中华民族心间生生不息的鲜活意象。
(作者 | 蔡家园 著名评论家,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蔡家园
长江西出唐古拉山,一路奔腾,横贯中国中部,最终注入东海。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干流流经11个省区市,造就了无以计数的江山胜景和人文胜迹;它也是一条文化意义上的河流,在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文化,标识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深度和精神高度。古往今来,长江一直是备受作家、诗人青睐的书写对象,它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聚焦长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展开书写,长江在审美对象化中逐渐生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作为自然造物的长江,它首先凝结的是与个体生命密切关联的情感和意义。譬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借景抒发乡愁;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借景表达别情;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以江水比喻爱情;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以江流寄托隐逸;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以潮平帆立象征阔远的人生境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以行舟之快隐喻生命自由的狂喜;董士锡的“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是借浩瀚江水寄托希望;张若虚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借滚滚流水感伤孤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对崇高之美的赞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而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是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必然命运的慨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与长江的情感激荡变得更为深沉丰富,于是作为符号的长江又被赋予了家国情怀的象征意义。从范仲淹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广阔时空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示,到辛弃疾咏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意象中已然融入了社稷之忧、兴亡之思,其境界变得更为阔大浑厚。就这样,长江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价值内涵,最终演变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同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长江书写也始终处在时代场域之中,不断生成出新的象征意义。革命历史小说《红岩》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传奇,以江畔红岩来隐喻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赋予了长江红色基因。系列小说《长江三部曲》生动记录了川江两岸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曲折历程,赋予了长江抗争奋斗的内涵。长篇小说《蟠虺》和《听漏》,则以青铜重器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提升了长江的人文精神高度。而纪实散文《上上长江》《问道三江源》则将自然风光与古老神话、历史传说、文化习俗以及作家的个体体验相融合,对长江进行多维度溯源,赋予了长江“根”的意义。报告文学《和平长江》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视角解读长江,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长江意象象征着对历史、生态和文化的敬畏。报告文学《长江九歌》全景式记录新时代长江的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实践,塑造了一条民生之江、生态之江,赋予了长江绿色人文内涵。报告文学《大江本纪》则通过对长江历史、地理、人文的描述,借助水脉和文脉来探寻大江的自然流变与文明演变,揭示了长江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坚韧顽强。显然,时代不断激活并丰富着作为符号的长江的内涵,长江所焕发的精神也在不断为时代进步赋能。
作为自然存在之物,长江的地理学、水文学内涵是丰富的,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中来观照,更能不断激发生成新的历史、文化、美学、哲学意蕴,使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保持不竭创造活力,持续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作为审美对象的长江,一旦被赋予浪漫的想象、优美的意境、诗意的情怀和智慧的哲思,它就成了诗与美的载体,成了情与思的载体,成了想象无穷远方的载体……古老的长江永远向着未来敞开,这就意味着一切试图创新的书写都存在可能。面对穿越时空而来的如此雄奇、壮阔而深沉的象征符号,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大地,以“发现”之眼去悉心观照,将新的时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积淀有机熔铸,完成新时代的长江塑形与精神提炼。
回眸人类文明史,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审视长江,我们会发现它蕴含着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坚实底气。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了干栏式建筑、黑陶制作和水稻种植,堪称南方文化的先驱;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的屈家岭文化,反映出长江中游很早就有农业聚落发展,人工稻谷、陶塑工艺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城池、完整的水利设施和精美的玉器;商代晚期的三星堆文化,大量的青铜器和金器表明成熟的青铜文明已经出现。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明成果,足以让长江熠熠生辉,自信地傲视同时期的世界文明。结合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最新成果,新时代的长江书写将在“返回”的路径上打开新的美学面向。
长江流域的经济一直较为发达,古代就流行“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经济的高度发展会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朱熹、陆九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无不领一时风气之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早期的共产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均发生于长江流域,反映出长江文化“敢为人先”的特点。流动是长江的物理运动特性,表现在文化层面则象征着涤旧更新。从勇于创新的视角去观照长江,相信这条大河的浪花能与时代激荡起洪钟大吕般的回响。
如果从地图上观察长江及其支流,会发现它们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呈开放状态。长江有8大支流、700多条小支流、3600多条小小支流,这种通江达海、万流汇聚的地理特点,在古代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贸易线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区域的交流融合。长江流域的商品、技术的对外出口以及异域商品、技术的对内输入,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长江不仅把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融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的交流互鉴。世界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如果从大河文明对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江,相信也能打开全新的书写空间和精神空间。
长江造就了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长江,因此,新时代的文艺书写必须立足现实,努力“发现”长江,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长江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永远奔流在中华民族心间生生不息的鲜活意象。
(作者 | 蔡家园 著名评论家,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