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润荆楚“乡村书法潮”活动是湖北书法事业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是将优质书法资源直达基层的惠民行动,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实文化工程。近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将推出“荆楚乡村书法潮人榜”专栏,旨在系统发掘并宣传全省基层书法工作者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展示以书法美育涵养文明乡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基层实践范例。
“荆楚乡村书法潮人榜·第二季”陆续推出朱云鸿、李佑虎、杜权成等基层书法潮人。

杜权成
1972年出生于湖北谷城,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书法教师,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谷城县五山镇一中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荆楚楷模”“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荆楚十大藏书名家”“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书画作品入选全国教职工书画大赛、湖北省首届乡镇书法展、湖北省教师书法大赛等二十余次展览。艺术论文连续荣获湖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最高奖——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并在《青少年书法报》等媒体发表。作品与艺术简历曾被《教师报》《湖北教育》《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媒体专版推介。辅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书画大赛获奖400余人次,19次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守望乡土的艺术多面手
光头、眼镜、从容的微笑、微胖的体态——杜权成给人的第一印象,犹如一位和善睿智的高僧,书卷气浓郁,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走近这位艺术多面手,如沐春风;他既自带气场,又平易近人。作为湖北省非遗项目“五山民间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健谈而不失真知灼见。
与许多书画家不同,杜权成反复强调自己并非天赋异禀。儿时,他羡慕能写对联的土秀才;读小学、初中时,受张佩学、杨更生老师的影响,开始学习书法——钢笔字先学庞中华,后转李洪川;毛笔字从柳体、颜体起步,临摹当时通用的字帖。直到进入师范学校,师从汪文宴、韩敏峰老师,才得以系统学习书法,并意识到此前走了不少弯路。在师范期间,他担任学校书画社秘书长,并参加了全省中师生书画大赛。进入新世纪,他先后参加了陈振濂教授发起的“蒲公英计划”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院的湖北省书法教师高研班,得到陈振濂、羊晓君、孟庆星、王太熊等多位名师的指导与鼓励。

隶书横幅
杜权成说:“书法于我,是作为文人的一种基本修养。我始终不敢以‘书法家’自居,因为内心对书法充满敬畏。”他坦言,年轻时曾痴迷练习,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十几年间,几乎每天坚持练字一小时。曾经用三年时间啃完中国美术学院《大学书法教程》18本。后来因事务繁杂,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一有时间,仍会静心临帖。今年双节遇雨,他宅家临摹了孙过庭草书《孝经》五十米长卷,并以二王风格书写了二十三米行书长卷《千字文》。杜权成介绍,他的书画学习以自学为主,购买的法帖、画册和理论著作不下三五千本。他认为“眼界”至关重要,鼓励学生“眼高手低”——手上的功夫可以慢慢锤炼,但眼界不能低。他收藏书画三十余年,从不以名气论高低,每件藏品都力求精品。对于江湖书画,即使收藏也不予展示,以免误导观众。
在全国文明乡镇茶乡五山镇,一座三层的仿古建筑——杜权成书画收藏馆,是当地文人雅士的雅集之地。2005年,为“变独乐为众乐”,杜权成多方筹措资金两百余万元,建立了杜权成书画收藏馆和杜权成图书馆。馆内珍藏名家字画2400件、图书三万余册,包括舒同、李铎、刘大为、苗培红、贾平凹、许怀华等名家作品。该馆长期免费开放,已接待观众二十余万人次。

草书横幅
在谷城县乃至襄阳市,杜权成被视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教书育人之余,积极带动乡亲们亲近书画艺术,发现并支持胡万富、卢荣清等农民书画家,不仅赠送工具,还推介他们的作品。他还带动妻女学习书画,并无私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他创造了“成果切入法”“添枝加叶点评法”等方法,多次讲授书法、美术示范课和研讨课,广受好评。他主张“保护儿童积极性,反对艺术教学成人化”,这一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杜权成强调“学以致用”。平日里,乡亲们请他写对联,他总是乐于亲自撰联并按要求书写;亲朋好友索要习作以作家装,他也视之为信任与鼓励,欣然应允。有时候他个性化定做格律诗词,有时候精心创作写意花鸟。

隶书斗方
他的书法学习取法广泛,真草隶篆行皆有涉猎,却谦称“样样通样样松,既未学透,也未融会贯通。”年过五旬,他自比艺术海岸的“老顽童”。在书画学习上,他自认不如写作要求严格。已故老画家熊瑛曾评价:“谷城作家中,权成的书画可能最好;谷城书画家中,权成的故事讲得最好;谷城艺术界里,权成的烹饪技术最好。”杜权成笑言:“这是老师在委婉批评我杂而不精。我本就是一个杂家。雷锋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可我除了教书,每天坚持写作两千字,还有大量公益活动和各种兴趣爱好。书法的学习只能是碎片化的,这方面自己也没有太高的功利性。”
“书法其实是我的副业。这也是近年来我不大参展的原因。早年有求必应,如今越觉水平有限,不敢轻易送人。读博士的女儿曾开玩笑:‘老爸,别送太多书画,将来您出名了,我还得花大价钱买回来遮丑。’”杜权成笑道,“但作为终身爱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行书横幅
作为一名修养全面的文化人,杜权成深受乡亲爱戴。他并非独善其身的“孤勇者”,而是兼济天下的“大爱文人”。他发起成立五山文化研究会,连续举办十一届五山年俗文化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展演民间文艺、送春联,帮助乡亲销售年货九千多万元;发表宣传家乡的文稿两百多万字,自媒体平台日均阅读量高达三万多人次;参与申报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六项、乡级非遗十余项,是“五山民间故事”和“留一手传统厨艺”两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牵头创办学校文学社,出社刊两百多期,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培养了大量小作家。他每年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总在百篇以上。他涉足写作、书法、绘画、民间文学、摄影、地方文史、收藏、新闻等领域,行行皆通,且业余爱好丝毫没有影响本职工作——他仍是市级骨干教师、“荆楚好老师”。他担任语文、美术、书法三个学科的教学,从来不敢因私废公。
(本文作者任职于谷城县五山镇文体中心,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10-28 来源:省书协 作者:丰娇娇
墨润荆楚“乡村书法潮”活动是湖北书法事业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是将优质书法资源直达基层的惠民行动,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实文化工程。近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将推出“荆楚乡村书法潮人榜”专栏,旨在系统发掘并宣传全省基层书法工作者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展示以书法美育涵养文明乡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基层实践范例。
“荆楚乡村书法潮人榜·第二季”陆续推出朱云鸿、李佑虎、杜权成等基层书法潮人。

杜权成
1972年出生于湖北谷城,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书法教师,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谷城县五山镇一中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荆楚楷模”“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荆楚十大藏书名家”“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书画作品入选全国教职工书画大赛、湖北省首届乡镇书法展、湖北省教师书法大赛等二十余次展览。艺术论文连续荣获湖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最高奖——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并在《青少年书法报》等媒体发表。作品与艺术简历曾被《教师报》《湖北教育》《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媒体专版推介。辅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书画大赛获奖400余人次,19次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守望乡土的艺术多面手
光头、眼镜、从容的微笑、微胖的体态——杜权成给人的第一印象,犹如一位和善睿智的高僧,书卷气浓郁,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走近这位艺术多面手,如沐春风;他既自带气场,又平易近人。作为湖北省非遗项目“五山民间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健谈而不失真知灼见。
与许多书画家不同,杜权成反复强调自己并非天赋异禀。儿时,他羡慕能写对联的土秀才;读小学、初中时,受张佩学、杨更生老师的影响,开始学习书法——钢笔字先学庞中华,后转李洪川;毛笔字从柳体、颜体起步,临摹当时通用的字帖。直到进入师范学校,师从汪文宴、韩敏峰老师,才得以系统学习书法,并意识到此前走了不少弯路。在师范期间,他担任学校书画社秘书长,并参加了全省中师生书画大赛。进入新世纪,他先后参加了陈振濂教授发起的“蒲公英计划”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院的湖北省书法教师高研班,得到陈振濂、羊晓君、孟庆星、王太熊等多位名师的指导与鼓励。

隶书横幅
杜权成说:“书法于我,是作为文人的一种基本修养。我始终不敢以‘书法家’自居,因为内心对书法充满敬畏。”他坦言,年轻时曾痴迷练习,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十几年间,几乎每天坚持练字一小时。曾经用三年时间啃完中国美术学院《大学书法教程》18本。后来因事务繁杂,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一有时间,仍会静心临帖。今年双节遇雨,他宅家临摹了孙过庭草书《孝经》五十米长卷,并以二王风格书写了二十三米行书长卷《千字文》。杜权成介绍,他的书画学习以自学为主,购买的法帖、画册和理论著作不下三五千本。他认为“眼界”至关重要,鼓励学生“眼高手低”——手上的功夫可以慢慢锤炼,但眼界不能低。他收藏书画三十余年,从不以名气论高低,每件藏品都力求精品。对于江湖书画,即使收藏也不予展示,以免误导观众。
在全国文明乡镇茶乡五山镇,一座三层的仿古建筑——杜权成书画收藏馆,是当地文人雅士的雅集之地。2005年,为“变独乐为众乐”,杜权成多方筹措资金两百余万元,建立了杜权成书画收藏馆和杜权成图书馆。馆内珍藏名家字画2400件、图书三万余册,包括舒同、李铎、刘大为、苗培红、贾平凹、许怀华等名家作品。该馆长期免费开放,已接待观众二十余万人次。

草书横幅
在谷城县乃至襄阳市,杜权成被视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教书育人之余,积极带动乡亲们亲近书画艺术,发现并支持胡万富、卢荣清等农民书画家,不仅赠送工具,还推介他们的作品。他还带动妻女学习书画,并无私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他创造了“成果切入法”“添枝加叶点评法”等方法,多次讲授书法、美术示范课和研讨课,广受好评。他主张“保护儿童积极性,反对艺术教学成人化”,这一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杜权成强调“学以致用”。平日里,乡亲们请他写对联,他总是乐于亲自撰联并按要求书写;亲朋好友索要习作以作家装,他也视之为信任与鼓励,欣然应允。有时候他个性化定做格律诗词,有时候精心创作写意花鸟。

隶书斗方
他的书法学习取法广泛,真草隶篆行皆有涉猎,却谦称“样样通样样松,既未学透,也未融会贯通。”年过五旬,他自比艺术海岸的“老顽童”。在书画学习上,他自认不如写作要求严格。已故老画家熊瑛曾评价:“谷城作家中,权成的书画可能最好;谷城书画家中,权成的故事讲得最好;谷城艺术界里,权成的烹饪技术最好。”杜权成笑言:“这是老师在委婉批评我杂而不精。我本就是一个杂家。雷锋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可我除了教书,每天坚持写作两千字,还有大量公益活动和各种兴趣爱好。书法的学习只能是碎片化的,这方面自己也没有太高的功利性。”
“书法其实是我的副业。这也是近年来我不大参展的原因。早年有求必应,如今越觉水平有限,不敢轻易送人。读博士的女儿曾开玩笑:‘老爸,别送太多书画,将来您出名了,我还得花大价钱买回来遮丑。’”杜权成笑道,“但作为终身爱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行书横幅
作为一名修养全面的文化人,杜权成深受乡亲爱戴。他并非独善其身的“孤勇者”,而是兼济天下的“大爱文人”。他发起成立五山文化研究会,连续举办十一届五山年俗文化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展演民间文艺、送春联,帮助乡亲销售年货九千多万元;发表宣传家乡的文稿两百多万字,自媒体平台日均阅读量高达三万多人次;参与申报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六项、乡级非遗十余项,是“五山民间故事”和“留一手传统厨艺”两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牵头创办学校文学社,出社刊两百多期,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培养了大量小作家。他每年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总在百篇以上。他涉足写作、书法、绘画、民间文学、摄影、地方文史、收藏、新闻等领域,行行皆通,且业余爱好丝毫没有影响本职工作——他仍是市级骨干教师、“荆楚好老师”。他担任语文、美术、书法三个学科的教学,从来不敢因私废公。
(本文作者任职于谷城县五山镇文体中心,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