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家·胡晓琼
武汉汉剧院青年编导,武汉大学艺术硕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导演委员会会员,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前 言
本期『艺·同学』到访嘉宾是湖北省编剧骨干培训班学员胡晓琼,作为一名年轻的编剧,她在舞台剧的创作上勇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本次采访,特邀请她讲述自己学习结束后的创作思考。
张静:胡老师,请问您参加湖北省编剧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您之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胡晓琼:首先,非常感谢省市领导对我的关心,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国家对文艺创作的重视让我们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文艺时代,有很多题材可以去挖掘,很多内容值得去书写。
培训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设置很科学。从延安、景德镇到孝感新农村,多地采风走访环节,还有与相关院团、影视公司的接洽,让我感受到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和市场。我不仅要观察自己的生活,更要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观察各行业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活和人民才是创作的源头。创作不是束之高阁,更不是自我陶醉,仅仅个人喜欢是不够的,现在我在选择题材时,会更多考虑它是否具有普世的思考价值、表达价值、时代价值,能否在市场落地。
政府的关心和指导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信心、底气和方向!非常感谢!
汉剧《一梦幽篁》,导演、编剧:胡晓琼
张静:近年来,您创作的汉剧《一梦幽篁》《回首共叙诗中月》、音乐剧《拜风》、话剧《夏日变奏曲》等,题材横跨古今,表现形式多样,但共通点在于您更关注表达人物灵魂拷问的哲性思辨,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和诗意表达,可以讲讲您的思考吗?
胡晓琼:我从小就喜欢文史哲,它们的熏陶让我习惯思考万物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内核和共性,那是这个世界的语言和规律,是我们要敬畏和尊重的。把这些表达出来自然会有人文关怀和诗意表达,它们是一体呈现、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创作音乐剧《拜风》时,我领悟到,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就是生命的源头、文化的源头乃至折射出宇宙的迁延变化。所以就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对长江的情感体验,歌词的语言风格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你听/来自冰川的声音/千百万年涌动的/一江春情”“一浮一沉/生的意义在一呼一吸/一秋一春/长流无声朝东奔去”……
东方审美蕴含诗意,有留白,有写意,通过语言环境和戏剧情境营造,一个剧自然就呈现出诗意流动的状态。所以用文字以诗意表达方式展现每个剧的特质,是我对自己剧本文学性的尊重和把握。
音乐剧《拜风》,编剧:胡晓琼
张静:我发现您也会亲自执导自己的剧,这是您自己要求的吗?
胡晓琼:是的,这是我个人兴趣。我一直觉得编导不分家,会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希望尽量减少作品在舞台呈现时的折损,能最大程度接近心中想表达的。我始终觉得戏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可以不用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面,包括灯光设计、舞美设计、音乐设计,如果了解越多,对我们的创作一定有帮助。
张静:您觉得排演话剧与戏曲之间的同异在哪里?话剧的排演经历对您的戏曲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胡晓琼:其实对我来说所有舞台剧种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内在规律是相通的,都有剧场性和在场性,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把在剧场的“一刹那”做好。就拿话剧与戏曲来说,现在二者都在彼此借鉴,做相互融合的探索。那么现在我排戏曲时会运用戏剧思维去表达时空关系,以呈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果排话剧运用戏曲思维的话,会更多关注到表演的准确性,还有表意、象征和节奏。

汉剧《一梦幽篁》,导演、编剧:胡晓琼
比如我创作《一梦幽篁》时就借鉴了话剧闪回的时间结构和虚实的空间结构。当山涛求访、嵇康避而不见,二人诀别前的那场戏,采取了门内、门外的两个戏剧空间,表明两个人明知道对方近在咫尺,但是触摸着的这扇门始终无法推开,无法相见。在他们情感激荡几乎要推开门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在舞台上设计了一道横条的光线,以它来代指虚拟的门。用这样很凌厉的手法就能展现两人当时欲见不能见的强烈情感冲击。

汉剧《再见卓文君》,改编:胡晓琼
张静:近年来,您更多尝试多形式的小剧场创作,您如何看待小剧场在当下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意义?
胡晓琼:我觉得小剧场的小不只是指空间的小,而是指它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小”,它有意识地弱化了传统剧场的宏大叙事,通过哲思性的表达更多聚焦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它的存在有助于传统舞台向内思考,拓宽戏剧表达,进行自我迭代。小剧场的多元态度,其实很适应当下年轻人对剧场的需求。
由于小剧场每个环节都与观众更近,要产生共鸣,反而对剧本、表演、舞台技术等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所以小剧场必然要从“小而美”走向“精而深”。

话剧《夏日变奏曲》,编剧:胡晓琼

话剧《再见,一面》,联合导演、编剧:胡晓琼
张静:我看您的剧虽然也讲的是人们熟知的人和事,但总能从中感觉到一些新意和生机,透着呼吸孔,这是为什么呢?
胡晓琼:正如大家所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如果透过无穷无尽变化的人事物,回归源头,从本质出发、从内容出发,而非从形式出发,找到最能触及自己内心的核心点也就找到了新的连接,找到了创新的源头。能触动自己也许就能触动别人,所以当大家问我为什么会这么写,我只能说是那份触动和灵感牵引着我的笔触自然流动起来了。其实我觉得不仅是文学艺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也一样需要回归本源才能出新,这些规律是相通的。

汉剧《黎明》,改编:胡晓琼
张静:您做《一梦幽篁》创作之初的灵感是什么?在创作嵇康之魂与老年山涛的灵魂对话中,您如何处理人物的和解问题?
胡晓琼:这个剧的最初灵感来自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临终又把儿子托付给山涛,这个矛盾是我挖掘这个题材的一个支点。表面看他们二人因种种原因分别走了出世、入世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我看到他们两人的底色是相通的,虽道不同却志相投。“汝所求的从来都不是全其身,而是想让这天下之人,人人得张其志,还这天地一片清明。”这是我通过山涛的词给嵇康的一个想象,他是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领袖,虽身处绝境,但坚持自己的主张,慷慨赴死以展现他的决绝和志向,去唤醒人们心中的一点清明,推动社会向好向善。
可能大家觉得我会重点写嵇康,但其实我更想表达山涛的难,因为他与我们当下人的境况更接近,如何在顺势而行时还能有所坚持,在两难之地的洪流中仍保持自己的志向不移,创造一些美好,“山公启事”为社会举荐人才,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故有“世人都知嵇康之狂,谁又肯识得山公之忍”的表达。
他们两人一个“逆流而上志不移”,一个“顺水而行志不改”,虽性格、行为迥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发出了“心恣天地任风流”的慨然,在出世入世间最后都求得了大自在。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张静:《回首共叙诗中月》是您最近的新剧,是什么打动了您让您以杜甫夫人杨氏为主角创作了这部剧?其中历史人物的轻重关系、家国情怀、温情与苦难的平衡如何把握呢?
胡晓琼:我觉得历史名人虽然像一颗颗闪烁的明星,但绝不是虚空存在的,一定有人在背后以巨大的力量给他“托底”,我就想探求这些伟大背后的普通人,我希望把他们推到台前,让当下每个平凡而认真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当人人能实现自我、小家和睦,国家也就和谐富强了。
平衡杜甫和杨氏的角色比重确实有难度,因为杜甫的伟大让他一出场就光鲜明亮,我需要把更多的戏放在杨氏身上,强化杨氏置身底层百姓的比重,嫁接她成为杜甫和百姓之间的桥梁,让观众感受到杜甫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和百姓一样感受着各种苦难的普通人。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虽然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我不想过于强调苦难,反而想用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展现杜甫。因为我觉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是有某种融通的地方,杜杨生命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浪漫和诗意,他总称呼妻子杨氏为老妻,“老妻”这个词本身就特别浪漫。他们的生活虽然一直经历战乱,一直在流沛,但还能意趣盎然,两人感情也渗透出生命的温情。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正如剧中杜甫所说“老夫一生贫病交迫,得妻相守,护我诗中俯仰,足矣!”,才有了最后“夫人捧心为烛,老夫诗稿成捻,这苍生血泪便相付于你了”的绝唱。就像我们通过家来折射国,那么通过杨氏折射杜甫,杨氏就是杜甫笔下永远高洁唯一的“诗中月”。
后 记

胡晓琼(右),张静(左,笔者)
胡晓琼老师平时言语不多,她总默默徜徉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质,看到事物之间更多的可能性和连接,通过作品把领悟进行真诚的表达,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深深感受到那一颗真心!
胡晓琼简历
武汉汉剧院青年编导,武汉大学艺术硕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导演委员会会员,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代表作:话剧《夏日变奏曲》、音乐剧《拜风》、戏曲《一梦幽篁》《回首共叙诗中月》等,作品入选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国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等。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10-30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文/张静 视频/陈旻旻

文艺家·胡晓琼
武汉汉剧院青年编导,武汉大学艺术硕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导演委员会会员,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前 言
本期『艺·同学』到访嘉宾是湖北省编剧骨干培训班学员胡晓琼,作为一名年轻的编剧,她在舞台剧的创作上勇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本次采访,特邀请她讲述自己学习结束后的创作思考。
张静:胡老师,请问您参加湖北省编剧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您之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胡晓琼:首先,非常感谢省市领导对我的关心,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国家对文艺创作的重视让我们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文艺时代,有很多题材可以去挖掘,很多内容值得去书写。
培训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设置很科学。从延安、景德镇到孝感新农村,多地采风走访环节,还有与相关院团、影视公司的接洽,让我感受到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和市场。我不仅要观察自己的生活,更要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观察各行业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活和人民才是创作的源头。创作不是束之高阁,更不是自我陶醉,仅仅个人喜欢是不够的,现在我在选择题材时,会更多考虑它是否具有普世的思考价值、表达价值、时代价值,能否在市场落地。
政府的关心和指导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信心、底气和方向!非常感谢!
汉剧《一梦幽篁》,导演、编剧:胡晓琼
张静:近年来,您创作的汉剧《一梦幽篁》《回首共叙诗中月》、音乐剧《拜风》、话剧《夏日变奏曲》等,题材横跨古今,表现形式多样,但共通点在于您更关注表达人物灵魂拷问的哲性思辨,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和诗意表达,可以讲讲您的思考吗?
胡晓琼:我从小就喜欢文史哲,它们的熏陶让我习惯思考万物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内核和共性,那是这个世界的语言和规律,是我们要敬畏和尊重的。把这些表达出来自然会有人文关怀和诗意表达,它们是一体呈现、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创作音乐剧《拜风》时,我领悟到,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就是生命的源头、文化的源头乃至折射出宇宙的迁延变化。所以就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对长江的情感体验,歌词的语言风格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你听/来自冰川的声音/千百万年涌动的/一江春情”“一浮一沉/生的意义在一呼一吸/一秋一春/长流无声朝东奔去”……
东方审美蕴含诗意,有留白,有写意,通过语言环境和戏剧情境营造,一个剧自然就呈现出诗意流动的状态。所以用文字以诗意表达方式展现每个剧的特质,是我对自己剧本文学性的尊重和把握。
音乐剧《拜风》,编剧:胡晓琼
张静:我发现您也会亲自执导自己的剧,这是您自己要求的吗?
胡晓琼:是的,这是我个人兴趣。我一直觉得编导不分家,会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希望尽量减少作品在舞台呈现时的折损,能最大程度接近心中想表达的。我始终觉得戏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可以不用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面,包括灯光设计、舞美设计、音乐设计,如果了解越多,对我们的创作一定有帮助。
张静:您觉得排演话剧与戏曲之间的同异在哪里?话剧的排演经历对您的戏曲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胡晓琼:其实对我来说所有舞台剧种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内在规律是相通的,都有剧场性和在场性,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把在剧场的“一刹那”做好。就拿话剧与戏曲来说,现在二者都在彼此借鉴,做相互融合的探索。那么现在我排戏曲时会运用戏剧思维去表达时空关系,以呈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果排话剧运用戏曲思维的话,会更多关注到表演的准确性,还有表意、象征和节奏。

汉剧《一梦幽篁》,导演、编剧:胡晓琼
比如我创作《一梦幽篁》时就借鉴了话剧闪回的时间结构和虚实的空间结构。当山涛求访、嵇康避而不见,二人诀别前的那场戏,采取了门内、门外的两个戏剧空间,表明两个人明知道对方近在咫尺,但是触摸着的这扇门始终无法推开,无法相见。在他们情感激荡几乎要推开门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在舞台上设计了一道横条的光线,以它来代指虚拟的门。用这样很凌厉的手法就能展现两人当时欲见不能见的强烈情感冲击。

汉剧《再见卓文君》,改编:胡晓琼
张静:近年来,您更多尝试多形式的小剧场创作,您如何看待小剧场在当下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意义?
胡晓琼:我觉得小剧场的小不只是指空间的小,而是指它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小”,它有意识地弱化了传统剧场的宏大叙事,通过哲思性的表达更多聚焦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它的存在有助于传统舞台向内思考,拓宽戏剧表达,进行自我迭代。小剧场的多元态度,其实很适应当下年轻人对剧场的需求。
由于小剧场每个环节都与观众更近,要产生共鸣,反而对剧本、表演、舞台技术等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所以小剧场必然要从“小而美”走向“精而深”。

话剧《夏日变奏曲》,编剧:胡晓琼

话剧《再见,一面》,联合导演、编剧:胡晓琼
张静:我看您的剧虽然也讲的是人们熟知的人和事,但总能从中感觉到一些新意和生机,透着呼吸孔,这是为什么呢?
胡晓琼:正如大家所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如果透过无穷无尽变化的人事物,回归源头,从本质出发、从内容出发,而非从形式出发,找到最能触及自己内心的核心点也就找到了新的连接,找到了创新的源头。能触动自己也许就能触动别人,所以当大家问我为什么会这么写,我只能说是那份触动和灵感牵引着我的笔触自然流动起来了。其实我觉得不仅是文学艺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也一样需要回归本源才能出新,这些规律是相通的。

汉剧《黎明》,改编:胡晓琼
张静:您做《一梦幽篁》创作之初的灵感是什么?在创作嵇康之魂与老年山涛的灵魂对话中,您如何处理人物的和解问题?
胡晓琼:这个剧的最初灵感来自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临终又把儿子托付给山涛,这个矛盾是我挖掘这个题材的一个支点。表面看他们二人因种种原因分别走了出世、入世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我看到他们两人的底色是相通的,虽道不同却志相投。“汝所求的从来都不是全其身,而是想让这天下之人,人人得张其志,还这天地一片清明。”这是我通过山涛的词给嵇康的一个想象,他是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领袖,虽身处绝境,但坚持自己的主张,慷慨赴死以展现他的决绝和志向,去唤醒人们心中的一点清明,推动社会向好向善。
可能大家觉得我会重点写嵇康,但其实我更想表达山涛的难,因为他与我们当下人的境况更接近,如何在顺势而行时还能有所坚持,在两难之地的洪流中仍保持自己的志向不移,创造一些美好,“山公启事”为社会举荐人才,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故有“世人都知嵇康之狂,谁又肯识得山公之忍”的表达。
他们两人一个“逆流而上志不移”,一个“顺水而行志不改”,虽性格、行为迥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发出了“心恣天地任风流”的慨然,在出世入世间最后都求得了大自在。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张静:《回首共叙诗中月》是您最近的新剧,是什么打动了您让您以杜甫夫人杨氏为主角创作了这部剧?其中历史人物的轻重关系、家国情怀、温情与苦难的平衡如何把握呢?
胡晓琼:我觉得历史名人虽然像一颗颗闪烁的明星,但绝不是虚空存在的,一定有人在背后以巨大的力量给他“托底”,我就想探求这些伟大背后的普通人,我希望把他们推到台前,让当下每个平凡而认真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当人人能实现自我、小家和睦,国家也就和谐富强了。
平衡杜甫和杨氏的角色比重确实有难度,因为杜甫的伟大让他一出场就光鲜明亮,我需要把更多的戏放在杨氏身上,强化杨氏置身底层百姓的比重,嫁接她成为杜甫和百姓之间的桥梁,让观众感受到杜甫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和百姓一样感受着各种苦难的普通人。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虽然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我不想过于强调苦难,反而想用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展现杜甫。因为我觉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是有某种融通的地方,杜杨生命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浪漫和诗意,他总称呼妻子杨氏为老妻,“老妻”这个词本身就特别浪漫。他们的生活虽然一直经历战乱,一直在流沛,但还能意趣盎然,两人感情也渗透出生命的温情。

新编汉剧《回首共叙诗中月》,编剧:胡晓琼
正如剧中杜甫所说“老夫一生贫病交迫,得妻相守,护我诗中俯仰,足矣!”,才有了最后“夫人捧心为烛,老夫诗稿成捻,这苍生血泪便相付于你了”的绝唱。就像我们通过家来折射国,那么通过杨氏折射杜甫,杨氏就是杜甫笔下永远高洁唯一的“诗中月”。
后 记

胡晓琼(右),张静(左,笔者)
胡晓琼老师平时言语不多,她总默默徜徉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质,看到事物之间更多的可能性和连接,通过作品把领悟进行真诚的表达,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深深感受到那一颗真心!
胡晓琼简历
武汉汉剧院青年编导,武汉大学艺术硕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导演委员会会员,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代表作:话剧《夏日变奏曲》、音乐剧《拜风》、戏曲《一梦幽篁》《回首共叙诗中月》等,作品入选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国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等。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